|
用香粉直接压制成的塔香 |
|
悬挂式盘香 |
|
用多条香株捆合成的塔香 |
|
大棒香和小棒香 |
|
夏晚,一盘纸包蚊香、一把蒲扇、一张躺椅 |
桑金伟 文/摄 一 蚊子肆虐,让我想起了旧香店和老蚊香。 旧时的香店往往是“前店后场”的制香作坊,制作的香大致有三类:佛香、熏香和蚊香。 佛香就是佛教用香,一般不刻意追求香味;熏香,讲究香型,据说有提神醒脑、沉心静气作用,中国自古把焚香、品茶、插花、挂画作为生活四艺;蚊香的作用就不用说了。 香又可分为燃香和非燃香,一般的香须点燃方能更好产生香气,但香包、香袋、香枕或直接涂在身上的香料等,就无需点燃。 燃香之形亦多种:制成塔形的叫“塔香”,制成塔形的方式又有两种,即用香粉直接压制成“塔”和用多条香株捆合成“塔”;直条香做得较细,条中无棒芯作支撑的叫“线香”;直条香做得较粗,条中有竹或木棒等内芯的叫“棒香”,棒香大小规格多样;把香做成圈圈盘起来的叫“盘香”,也称“环香”。有的盘香可以悬挂,呈螺旋状。 在佛香中,线香、棒香用得较多;熏香多用线香;蚊香中盘香最常见。据说,线香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古人常以线香的长度来计时,如“一柱香的时间”,有说30分钟至45分钟,恰是一次坐禅的时间,也有说是5分钟。盘香增加了香的长度、缩小了体积,利于携带和小场所使用,这应是制作上的一种进步。 宋代柳永在《过涧歇近》中写道:“展(辗)转无眠,粲枕冰冷。香虯烟断,是谁与把重衾整。”香虯(“虯”同“虬”)就是盘香,这样说来,盘香出现也很早。 二 本文着重说说家乡旧时的香店及其制作的老式点燃型蚊香。 1994年版的《浒山镇志》(浒山镇即现慈溪市老城区中心)上有幅难得的《浒山镇工商业户分布示意图(解放初期)》,其中标出了两家香店。图后又有《浒山镇私营商业重估财产工商登记分行业统计表(1950年12月)》,其表载:“行业名:香作(即香店)。户数:3户(无户名)。资金总额:242元。从业人数:6人。”可见,香店业确是小行业。 经多次踏访获知,早年浒山小城内至少有香店(含无店作坊)4家:东门街衙门弄西侧的潘高炎香店;中街水门路东侧的伟昂香店;水门路内潘家祠堂边的潘森炎香店,潘森炎系潘高炎之远堂兄弟,其有二子名永潮、永连,亦从事香业,俗呼“香店阿潮”“香店阿连”;西街接近板桥头的蒋康炎香店。这些店主中,唯潘永连在世,今年89岁。这4家中,以潘高炎香店最出名、最典型,歇业也最迟,于是它成了我调查的突破口。 追记东门香店,只能寻踪到从事香店业的最后3代人:第一代主人潘志镐,乡人称他为“小虎店王”,“小虎”疑是乳名,“店王”之称在浒山一带很普遍,即一店之主。从“店王”称呼分析,此店似有职员若干。我想小本小利的香店本难以称上“店王”,估计有戏称色彩。香店店号“潘永泰”,地点在板桥头。新近调查获悉,潘志镐有兄弟潘宝成,生辰不详,人称“香店宝成”。据说是浒山很早的香店。 第二代主人潘瑞炎、潘高炎之辈。潘志镐生三子:瑞炎、高炎、仁炎。长子、次子开香店,幼子先从业香店,后开酱油店。潘瑞炎壮年而殁,后其妻与香店一陈姓工人重组家庭,继业香店,改店名为“伟昂”。 长兄故后,潘高炎从板桥头迁到东门街衙门弄西侧另立“潘高炎香店”。高炎师傅有店面三间,香店占其一。 第三代系潘高炎的女儿等人。当时,潘高炎夫妇加3个女儿,共5人做香,忙时全家动手。高炎师傅离世前数年,这最后的香店告终。东门香店既做佛香也制蚊香,品种是线香、棒香和纸包盘香(蚊香)。 旧时,各地集镇大都有香店,记载照例不详。山东平度市香店街道下辖的香店村,因清时该村从事香火制作的人较多而得名。上海南汇县清代商务分会下属的15个同业公会中,有香店业公会,想必那里的香店较多。余姚市陆埠镇有香店弄,也是因香店得名。 过去,做香的材料是含香气的草和树皮、树脂、木片、根、叶、花果等,动物分泌形成的龙涎香、麝香等一般不使用。 据《车厩的记忆》一书记载:孙氏柏树行位于河姆下市头北端的河埠头,主要经营柏树木材、香木粉。柏树多从奉化、余姚(1954年前车厩属慈溪县)等地运来,劈成手掌般大小的木片后晒干,卖给芝林村制香粉的山民。山民将其用水碓舂成香木粉后,再挑到河姆市,出售给周边县市的商贩,去制作佛香和蚊香等。再由陆埠人陈世照出面销售到全国各地。 怪不得陆埠镇有香店弄和多个水碓。于是,我又去了陆埠。香店弄内香店主人之屋尚存,西弄口邻近进出陆埠的主河道和大路,交通便捷。在东弄口邂逅75岁的袁嗣尧老人,他说开香店的祖父当年总是将收来的香粉整理分装后再出售。在老街又遇76岁的李永像老人,他说陆埠没有制作燃香的店铺,但香粉行有4家。 至此我才明白,家乡所谓的香店,其实有两类,经营香粉行的香店和制作燃香的香店,前者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后者处于产业链的末端。 三 对于燃香,儿时记忆最深的是东门香店做的纸包盘香。母亲叫我去买过,每盘售价3分钱,恰是当年的大饼价。这种纸包盘香是后来盘香的滥觞,现在再见它恍若隔世。 纸包盘香就是用纸头包住香末再盘成圈的盘香。纸是煤头纸(也有写成“煝头纸”或“梅头纸”的),能慢慢燃烧又不易熄灭且很抗折。先将煤头纸裁切成70厘米长、7厘米宽的纸条,再将每张纸条,用糨糊一一折糊成纸筒。东门香店调糨糊时放入绿颜料,使其成了绿糨糊,这样用它糊成的纸筒外侧会呈现一条绿线。这条绿线既是东门香店的商品标志,也有美化作用。 接着是往纸筒里注入香末,纸筒两端封口,如此,一条纸包的长条蚊香已成。最后把长条盘成圆形,一边盘圆一边续接。若3条续接,这盘香的总长已超2米,能应付一晚的驱蚊。煤头纸良好的燃烧性,能顺利燃通两条的搭接处。若古代有发明专利的话,那纸包盘香的发明者应荣获专利权。 纸筒里的香末以木屑为主要载体,木屑可廉价获得,本身也略有香气。木屑中再和入硫磺、雄黄、除虫菊、香粉、榆树粉等,它们助燃的助燃、生香的生香、驱虫的驱虫,各显灵通。夏晚,一盘纸包蚊香、一把蒲扇、一张躺椅,乘凉就安耽了。 但纸包盘香的缺点也很明显:体积大,灰烬多,点燃难又不易携带。后来的现代蚊香克服了这些缺点。 现代蚊香虽不属于老蚊香,但为了缅怀近代沪上爱国实业家、现代蚊香始祖方液仙,有必要提及。方液仙原籍镇海,80多年前,他创制的“三星”牌蚊香,与洋商几经较量而立于不败之地。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该蚊香荣获金奖。 后三星牌蚊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南洋各埠,成功取代了日本野猪牌蚊香的市场垄断地位。所获金质奖章以及与三星牌蚊香配套的蚊香盘,现收藏于宁波帮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三星牌蚊香一直畅销上海,生产厂家改为上海日用化学品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