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餐桌上的民国大先生

——《鲁迅的饭局》读后有感

    

    

    

    

    

    

    傅晓慧            

    

    鲁迅研究走到现在,其实能够继续深挖的内容已经比较窄了,但《鲁迅的饭局》一书独辟蹊径,从“吃”入手,按时间顺序详尽记述了鲁迅先生从1912年到北京任教育部佥事开始到1936年在上海去世这24年中参加过的一些重要饭局,再现了先生最为日常和世俗的生活场景,也由此展开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民国文人的交际图。

    旧时北京著名的饭馆有“八大楼”“八大居”之说,鲁迅先生在京期间,光顾过不少这样的饭店。比如根据先生1919年5月23日日记中“夜胡适之招饮于东兴楼,同坐十人”的句子,我们知道,他曾应胡适的邀请去过“八大楼”之一的东兴楼吃饭。1923年2月27日的日记中,先生又写道:“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有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宴,酒半即归。”有学者从“酒半即归”四字推测,这次饭局可能是先生和胡适纷争的开端。虽然我们很难确定周、胡二人是否真的自此产生嫌隙,但饭局中的确会有民国作家之间相识、相交、相离的情况存在。他们之间有艺术合作、观点分歧、思想撞击,当然也会包含一些重大的文学事件,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部分细节。

    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时,还常去名列于“八大居”的广和居吃饭。据说直到今天,很多外地游客、外国友人到京,也必去广和居吃一餐,原因就是“那是鲁迅当年吃过饭的地方”。而在上海期间,东亚饭店是先生去得最多的一家餐馆,似乎每次临时动议要外出吃饭,东亚饭店便是首选。有着“上海杭帮菜第一家”美誉的知味观,也是先生很爱光顾的菜馆。先生有时是直接带了友人去吃,有时是在此订菜,有时则是请了这里的厨师去家中烹饪。后来知味观干脆将鲁迅当成了一面招徕生意的金字招牌。

    《鲁迅的饭局》中也写到了先生的饮酒习惯、口味偏向、零食喜好等。根据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喜欢吃一点酒,但是不多吃,吃半碗或一碗,鲁迅先生吃的是中国酒,多半是花雕。”不过许广平担心先生喝酒伤身,在1926年9月18日写给先生的信中曾委婉地说:“不敢劝君戒酒,但祈自爱节饮。”先生应该是听进了这些话,后来就少喝了。而说到先生的口味,大抵喜欢“越鸡绍酒”。先生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中专门描写食物,但有意无意间,又难免会显出几缕舌尖上的乡愁来。比如《在酒楼上》的“我”进了一石居后,要了“一斤绍酒”和“十个油豆腐”,《阿Q正传》里有“油煎大黄鱼”,《风波》中出现了“乌黑的蒸干菜”,都可算是典型的绍兴菜肴。鲁迅先生还颇喜零食,在北京时,常去西美居、晋和祥等老字号买茶食、饼饵,尤其喜欢稻香村的沙琪玛。到了上海,先生对闸北一带弄堂内外的叫卖声印象深刻,什么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教糕、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等,“实在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乡下人,一听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鲁迅先生也会留客在家中招待饭食。他对于请客吃饭蛮重视的,在给萧军、萧红的信中这样说:“请客大约尚无把握,因为要请,就要吃得好,否则,不如不请。”先生请客的理由也是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有时是过年过节亲友团聚,有时是给儿子海婴过生日,有时是为友人践行,有时直接就是为那些囊中羞涩的青年提供蹭饭的机会。吃完饭以后,鲁迅先生有时还会饶有兴致地和客人一起去逛街、看戏、给孩子们买玩具……这时候的先生,和很多人眼中“横眉冷对”的形象完全不同。

    今年是鲁迅先生140周年的诞辰,这本《鲁迅的饭局》以饭桌美食为线索,将先生的文学交往、人生经历、性格癖好及所处的时代风貌一一展现出来,用纪实文学般的书写,向这位民国大先生表达了诚挚的纪念和致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