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舸争流千帆竞(新华社发) |
顾红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不仅走得“对”,而且走得“通”;不仅走得“稳”,而且走得“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对” 从理论与实践相交织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走得“对”的道路。 “对”就对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的大地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开辟的,也将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拓展下去。 “对”就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走中国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内涵,它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一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向同行的现代化道路。 “对”就对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艰难困苦和各种挑战环境中奋斗出来的。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辉煌实践中得来的,是在党和人民进行英勇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新的任务,在解决矛盾、完成任务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通” 从现实与未来相交织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走得“通”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怎么样的道路?它有哪些特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发言人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即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点紧扣中国的国情,体现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结合,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实践上“走得通”,切实可行。 “通”就通在这是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让14亿人走上现代化道路,不是一件易事,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式现代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在大力提升生产力水平过程中,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和实惠由全体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 “通”就通在这是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层面的富裕,也包括精神文明层面的富裕,更包括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汇聚在一起,促进物和人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通”就通在这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追求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路子,使高效生产、富裕生活和良好生态三者协同推进,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步调一致。 “通”就通在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决心是一贯的。中国一直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和平共处,对话协商,互利共赢,打破“国强必霸”的怪圈,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与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一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稳” 从战略与策略相交织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走得“稳”的道路。 “稳”就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有战略安排的,是有远景蓝图的,是稳步前行的。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一种表述,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三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中国人民的拼搏奋战,“三步走”的前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安排规划的时间段是从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两个阶段作出明确的战略规划。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告,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稳”就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有策略节奏的,既有中长期战略目标规划,又有近期阶段性目标规划。从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间,历经6个五年规划,每个规划都是阶段性的目标规划,朝着长远战略目标挺进。每个五年规划构成下一个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经过6个五年规划的建设,稳步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通过把长远战略目标分解为近期五年规划目标,一步步把目标变成现实,一天天把宏图变成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好” 从中国与世界相交织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走得“好”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都证明这是一条“好”道路。这条“好”道路不仅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好的,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说也是好的。 “好”就好在中国式现代化方案给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发展中国家不是只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一条道路可供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个新版本,既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很多弊端,又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好”就好在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给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启示。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人从苦难中走过来,从战争中走出来,知道探索现代化新道路的艰辛,知道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的价值。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有着和中国相似的遭遇或经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极具参考价值。像中国一样,每个国家都可以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探索努力都值得鼓励和尊重。渴望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不用去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不用去接受某些西方国家教师爷般的说教。符合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才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最好的道路。 “好”就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价值立场,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围绕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而不是满足少数贵族精英的需要,必须守住人民的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谋幸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民心工程。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根本标准。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提升了,现代化建设才算是取得了成绩。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