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山弄、南石洞、新弄……

这些宁波地名,藏着斗争风云

慈城凌宅。太平天国时期是太平军临时兵营。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慈城新弄。

    

    

    

    

    

    

    徐雪英 

    

    鸦片战争后,中国百姓赋税负担异常沉重。以浙江为例,在第一期鸦片战争赔款中,浙江需要垫款银元80万。为填补赔款窟窿,清政府要求百姓除缴纳正常赋税外,还要缴纳“耗羡”“平余”“厘金”等其他杂税,而且还推出税收“截半”预征法,即“上忙而预征下忙之税,今年而预截明年之半”,使当时百姓生活异常艰难。更让百姓忍无可忍的是,因白银持续外流,银价不断上涨,政府税金也随之不停上涨。

    以宁波奉化为例:据《宁波通史》《太平天国在浙江》等书籍记载,奉化钱粮原来征银一两需另交耗银7分,折算成铜钱共交1880文;道光十八年(1938年)涨至2220文;道光二十三年涨至2390文;道光二十五年涨到2420文。以后又时有上涨,到咸丰年间每亩还需另交100文商损;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更需交庚子赔款每人白银1两、钱300文,名为粮捐。如此沉重繁多的苛捐杂税,让百姓对清政府彻底失望,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宁波也开始密集爆发百姓暴动事件。

    一

    奉化萧王庙有棠岙古村,村周皆山,由溪下、西江、东江等自然村围拥而成。《唐故彭城刘府君墓志铭》等文物证实,唐代时该地已有村民定居,因为时名唐岙,所以猜测为唐姓聚居村落。五代时江姓从奉化苕霅迁此,以村有棠溪,谐名为棠岙。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当奉化钱粮再次提涨到2420文时,奉化人张名渊聚众请愿。数万名愤怒的农民冲进奉化县城,“焚库书与城绅屋庐”,强烈要求政府控制粮价。浙江巡抚一边安抚愤怒百姓,一面布置兵力进行镇压。张名渊等人不得不躲进深山,在棠岙、汪家村一带继续组织农民进行战斗,直到惊动道光皇帝。后丽水一带的驻军和福建部分水师赶来宁波,和浙江驻军一起从奉化北渡、裘村等地包围农民军,奉化抗粮斗争终被镇压。

    鄞州五乡镇有石山弄,北宋时已形成聚落。因为近海,该地和宁波其他东乡村落一样,村内多盐民盐贩。1845年,五乡有盐商勾结巡丁抬高盐价勒索盐民,引起石山弄盐贩俞能贵等人不满,他们带领乡民捣毁盐商店铺,走上鄞东盐民数年抗争之途。

    1851年,在张潮清、俞能贵等领导下,数万名盐民集结石山弄,建立宁波盐民暴动武装,因他们选择当地13个山洞作为隐蔽驻所,所以当地百姓称他们驻扎地为“13弄”,后谐化成“石山弄”。1852年,石山弄盐民武装与周祥千领导的鄞南抗粮农民武装联合,共同反抗清廷,但最终还是被一起镇压。

    鄞州姜山镇有仙岩寺,元代初建,清代重建。寺内有岩洞,传有仙曾居此,故名。1853年,太平天国攻下南京时,宁波爆发双刀会起义。起义军在陈春福领导下,以仙岩寺一带为据点,广积粮食,筹划武装攻占宁波城。被镇压后,又在张金山、洪世贤领导下,先后转移至奉化雪窦寺、莼湖一带继续战斗,牵制了清朝不少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运动。双刀会民谣至今仍存:双刀会,穷人会,推倒官府勿介税。(勿介税,甬方言,意为不交税)

    二

    余姚低塘郑巷有黄李鲍自然村,居民以黄、李、鲍三姓为主,故名。1858年,余姚、慈溪旱涝相继,灾情严重,地主却仍逼迫佃户按旧额纳租。黄李鲍村民黄春生领导佃农抗租起义,他们以各乡庙社为单位,组织起十八个局的佃农武装,史称“十八局”起义。

    “十八局”佃户武装与“黄头勇”“红头勇”地主武装展开斗争,三打泗门“成之庄”,三打余姚县城,又转战余姚、上虞一带,接引太平军东进,成为威震浙东的著名佃农暴动。“十八局”三次攻打过泗门“成之庄”,抗战时期成为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余上县办事处,现仍遗存,201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头勇”头目谢敬在泗门筑起的石洞门虽废,但南石洞地名仍在余姚泗门沿用。

    江北慈城镇有新弄,以弄内有太平天国公馆旧址而名。公馆原为当地财主秦子敬住宅。1861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慈溪后,将其作为临时公馆。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将范汝增、黄呈忠等将领在此驻扎过一段时间。因太平天国时代兴用“新”字,故公馆所在弄堂易名为“新弄”。新弄附近日新街上有凌宅,太平军驻扎时期成为军队临时兵营。现两处遗址仍存。

    奉化裘村有甲岙,位于白岩山麓盆地之中。清《光绪忠义乡志》称其为“爵岙”,以岙中多黄雀(方言,爵通雀)而名。五代时沈姓先祖为避乱,迁寓于西洋畈大明堂(大通桥西),后嗣复移居于此。为书写方便,简化为甲岙。甲岙附近原有离相寺,始建于唐代,1861年太平军悍将陆顺德部下萧湘云,曾以该寺为大本营指挥战斗。

    三

    鸦片战争后爆发的大大小小起义暴动事件有力地打击了清政府,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灭亡,但同时也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余姚牟山镇有东越市,以地处越国之东,又为当时集市交易之所而名。太平天国战乱中,东越市村舍大部分被毁,仅存小店三二间,其后张茹村茹姓迁此落户成村,沿用旧名。因此地曾设屠牛场,俗呼牛淘,“淘”“道”音近,又讹为牛道。

    象山丹东街道有姚家山村,民国《象山县志》记,村由姚家山得名。宋代,有姚、史两姓定居。清乾隆初,任姓祖自宁波西门外迁入。太平天国时期,姚、史家族毁于战火,史姓无人,姚姓仅余一户。后来居民以任、黄、沈三姓居多,村东史家井尚存。

    镇海汶溪东北有河头陈村,以村近河之源流,又世居陈姓,故称河头陈。又因村处田中央,亦称田央陈。陈姓系山下陈之分支,于明末迁此。旧有陈氏宗祠,太平军经此时,宗祠毁于战火。

    海曙白云街道曾有朱家漕村,清康熙年间,朱姓从鄞县藕缆桥迁此,以村前河漕而名。迁此后朱家兴旺发达,建有马房、马河埠头等。太平天国时尽毁,朱姓外迁。清乾隆年间,黄姓从四府前黄家迁入。现自然村已消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