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2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常态变疲态

    

    

    吴启钱 

    

    常态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特征。日出日落,四季轮回,是自然界的常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社会的常态;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常态。

    常态带来秩序。秩序来自于山重水复,柴米油盐,循序渐进。一句话,秩序来自于常态给人们带来的对未来稳定的预期和信心。即便在疫情突袭的非常之时,我们的国家秩序井然,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在法治的轨道上常态化运行。而今日之南非,完全失序,概因从政治到社会到人心,已经完全失态。

    常态造就繁荣,因为财富、经验与文化只可能在常态下积累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的常态化“治世”,就会迎来一个欣欣向荣的“盛世”。而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界的反常,战争、革命、霸权等人类社会的狂态,则只会毁灭财富,破坏文化,造成巨大的损失。

    但是,常态也容易带来疲态。比如婚姻生活,常态是柴米油盐的繁琐,是生儿育女的艰辛,是激情退去后日复一日的平淡。人们无奈地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处于常态的婚姻,更多的是平淡如水的日子。所谓“七年之痒”,就是常态中出现了疲态,导致婚姻危机。“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比如,安全生产管理,要消灭隐患,就得常备不懈,反复强调,监控室24小时有人值守,对重点部位与设施设备常态化检查与维护,隔三差五根据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养兵千日,或许用兵一时的机会都没有,疲态就会应时而生。某地在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在一家企业的消控室里立了一具假人在“值班”,堪称“典型疲态”。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发生的严重伤亡事故,背后的原因,就是当地已经连续成功举办过三届比赛,当成了常态化的赛事,从政府机关到承办单位甚至部分参赛选手,都麻痹了。于是,天气的一次正常变化,引发了责任事故。

    这样的案例,在疫情防控、生态治理、市场监管、物业管理,甚至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等工作中并不鲜见。常态变疲态,是人的惰性的表现。人类有“喜新厌旧”的天性,它既让人类永葆好奇之心,求新求变求异,也会令人厌于日常,乏于单调,疲于重复,死于平常。

    就许多具体工作来说,从专项活动、临时任务、应急事件转入常态化阶段后,不再有人、财、物等资源的倾斜,不再有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不再有媒体关注的高光时刻,也不再有“运动”“突击”“专项”的快感,却要日复一日,没完没了,更有可能经受群众(用户)更严苛的挑剔和批评,甚至还要作出默默无闻的奉献和牺牲。这些因素,都使得人在常态化工作中容易疲、容易厌、容易倦,被动应付,敷衍了事。

    常态化工作都是一些很基础很重要,但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的事项。婚姻要白头到老,家庭要和谐稳定,企业要健康发展,国家要长治久安,社会要良性运行,都要立足常态,警惕疲态。

    要避免常态变疲态,“不变中找变化”很重要,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赋予平常日子以新的意义。“小别胜新婚”,是一种维护婚姻稳定的机制;学期与寒暑假轮替,是一种激励孩子热爱学习的机制。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是个人保持上进心,避免“躺平”,防止厌世的机制。

    同样,单位里的考核评比、学习培训、团建活动,乃至工会疗养、同事聚餐,表现形式各异,内在机制同理,都能让快要生锈的日常,擦出些许亮光。

    对于一些纯粹机械重复的常态化工作,技术替代是避免疲态的好办法。技术精准公平,见微知著,不知疲倦,无须关怀,在社会常态化治理中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消防控制室立假人值班,如果用的是一款智能机器人,结果肯定不一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