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甬作南官帽椅 |
|
清代甬作太师椅(应敏明供图) |
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家具,恐怕要数床和椅子。椅子发明之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记载,中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灵帝时期,前身是由北方传入的胡床。到了宋代,椅的形制基本固定,明清时期更为成熟。椅子主要分靠背椅和扶手椅两大类,细分则有交椅、圈椅、太师椅、官帽椅、窗前椅、轿椅、灯挂椅等十余种。有两款重要的椅子,与“官”有关,一款取名太师椅,另一款叫官帽椅。 先说太师椅。太师是个官名,始于商朝,为辅弼国君之臣。太师很多时候仅是虚职,但地位高,受国君和臣僚的尊重。中国传统社会等级森严,讲究尊卑,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具的置放也有很多讲究,比如祠堂、议事厅、中堂、客厅等重要场合,使用的家具要四平八稳,表现肃穆和威严。太师椅就是为这些场合特制的。 太师椅最早出现于宋代,起初是一种类似交椅的椅具,发展到清代日趋成熟。太师椅最能代表清代坐具的风格,体态宽大,木工雕工漆工都显繁复,椅型和装饰华丽。太师椅各地都有,但样子有所区别,共同点是:靠背和扶手连成一块,形成三围。京作、苏作、晋作、广作、甬作太师椅各有特点。京作的太师椅用料最高级,用工自然不会差,宫里和达官贵族家里的太师椅大都用紫檀木打制,尺寸也大。紫檀木纹理极细腻,黑里透红,分量极重,是做太师椅最适合的木料。苏作太师椅最经典的是红木做的灵芝和祥云纹背嵌云石的太师椅,腿是三弯腿,脚是灵芝或老虎脚,代表作是苏州留园中堂的那套红木灵芝纹太师椅,沉稳、大气。广式代表作是红木雕花纹嵌云石背的太师椅,形制和做工都显民俗。晋作太师椅虽然也有气魄,但用材杂木多,打磨不够细。 甬作太师椅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各地风格总体一致,但由于旧时交通不便,工匠代代师承等原因,在用材和工艺处理上还是有差异。明清时期,宁波老城区和余姚、慈溪的太师椅基本雷同,用材好,多为榉木、楠木、花梨、红木,椅背和扶手采取榫卯钩子工艺,有的椅背采用白骨或黄杨嵌镶工艺。大多打磨精细,清水皮壳,体现材质之美。我曾在宁波老城区收藏到整套八把清水皮壳不事雕琢的榉木素工太师椅,整体端庄大气。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八把椅子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殊为难得。后来我又转让给了甬作家具收藏家吴圣东先生,现陈列于他的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 宁波奉化、宁海、象山三地靠山沿海,柴木多,打制椅子可就地取材。材质稍逊,但工艺出色,椅背和扶手采用一根藤榫卯拷条的多。尤其是清雕装饰非常漂亮,椅背三开窗,上雕花鸟或博古,下镂空雕蝙蝠如意,中间雕人物。题材多为传统经典故事,最具个性和出彩的要算乾隆工清雕八蛮进宝,描写的是乾隆朝异邦前来朝拜进贡的盛况,连洋人的卷发都雕得丝丝毕现,工口极细,堪称经典。奉化、宁海、象山三地清代太师椅独树一帜之处还在于,在太师椅的边框上,雕有阳刻仿古玉上才有的纹饰,线条流畅、舒展、规整。当年沪上收藏家均以拥有“宁波南三县”的背雕八蛮进宝图的精品太师椅为荣。 太师椅虽被民间广泛推崇,但坐起来并不舒服,它的形制要求人们正襟危坐,来体现儒家的礼制思想。礼,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制,要求四平八稳,肃穆庄重。你如果理解了礼、制两个字,就读懂了那把名叫太师的椅子。 再说官帽椅。椅子冠以“官帽”二字,可见这椅子的模样一定像顶官帽,像官帽的椅子肯定是一把重要的椅子。宋代官员的帽子俗称“三片瓦”(电视剧《水浒传》中经常有出现),官帽椅颇像宋代官帽,它又分两种: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所谓的“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左右扶手前端出头,后背为一块靠背板。这种款式北方居多,也叫北官帽。扶手和搭脑不出头的,南方居多,叫南官帽。官帽椅宋代有了定式,到了明代又有发展变化。一些闲散的江南文人参与设计家具,把老庄哲学、道家自然学说等等融入家具中,这在官帽椅上也有体现。官帽椅仅由四根直杆、三根横杆、两根插杆、四块木档、三块牙板、一块背板组成,结构精巧,施薄漆,注重木质天然纹理之美,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是明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 甬上多南官帽椅,材料以榉木、楠木、红木为主,都是圆杆和方杆,形制隽永,背工清雕生动。甬上官帽椅尤以奉化的圆杆官帽椅最为杰出,杆细圆,打磨精,比例匀称,板底大漆披灰,是甬上明式家具的经典。 同样是以“官”为名的椅子,官帽椅比太师椅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官帽椅的设计讲究以人为本,不但坐着舒适,形制上也好看。“四出头”官帽椅大气,南官帽秀丽。有趣的还在于,官帽椅没有“官气”,倒有文气,它和圈椅一样简洁,最适合在书房里摆放。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合一。理解了庄子这些话,也就读懂了这把叫官帽的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