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慧 听越剧的朋友应该没有不知道王文娟的,不听越剧的朋友大抵也会哼唱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老师,浙江嵊州人,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王派”艺术的创始人。曾因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一角,红遍大江南北。在那个越剧风靡的年代,王老师绝对是女神,她不仅演活了林黛玉,还塑造了孟丽君、武则天、杨开慧、春香、慧梅等一系列如绘如画、鲜活精彩的舞台艺术形象。 王文娟老师是上世纪20年代生人。记得很多年前,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倪萍采访时,曾开玩笑说:“观众看见我,都叫我‘林妹妹’,可我现在哪里还是‘林妹妹’呀,我早就是‘林婆婆’了!”说此话时,她尚不到七十。王老师七十岁那年,主演了由她先生、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先生执导的十集越剧电视剧《孟丽君》。王老师在剧中一改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形象,成了才华横溢、女扮男装、登坛拜相、匡扶社稷的巾帼英豪“孟丽君”。看完全剧,我觉得年届七旬的她一旦粉墨上妆,依然风华绝代。 然而,这个疫情绵延的夏秋之交,王老师走了。“花魂鸟魂终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95岁,算是高龄辞世。可无数戏迷怎么舍得这位曾给几代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的越剧大师离开呢? 就说自己吧,我想我真的是非常幸运、幸福之人,能有机缘结识王文娟老师。记得第一次去她家拜访时,我极为紧张,因为完全不知道生活中的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个性和脾气,会不会架子很大,很难接近?然而此类的假想是如此可笑。卸下簪环、脱下戏服的王老师,就是个平易、温和、慈祥、可爱的老人。一口温柔好听的“浙普”,更让我觉得无比亲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她尽管已上了年纪,但眉目清秀,眼神朗润,举手投足间依稀可见“黛玉”的风致和艺术家所特有的典雅气质。 王老师和宁波渊源不浅。1992年,宁波电视台为越剧艺术家们拍摄了一套专辑。王老师的那辑,名为“碧玉天成”。王老师晚年时,多次来过宁波:2012年,她和另外三位越剧艺术家做客市图书馆的“天一讲坛”;在出版了传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后,她曾到慈溪参加签名售书活动。平时有空,她也会来甬城教徒授业,说戏论艺。于是我便经常借机去看望她。 她是那种既把你当成小孩子(毕竟笔者的年龄和她差着半个多世纪),又不会因你年轻而将你轻视的尊者和长辈。有一次我去上海看她,见面她先和我握了握手。天寒,我手凉。她就有些意外:“噢哟,侬手介冷,出门的话,衣裳要多穿点的。”那一句看似寻常的话,透露出了她对年轻人的关心。另有一次,和王老师一起坐电梯。当时有不少人,我性子急,见人家进电梯,我也要进。王老师拉住我:“他们先上,我们等一歇好了。”而等电梯门再开,我见她进去后,用一只手轻轻地拦在了门档处——她是为了防止电梯门自动关闭时,夹到还想进来的人。像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王老师是那种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的“德”,往往体现在最细小的地方,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给人温暖,给人教益。在我的心中,她既是个艺术大家,也是个爱玩爱笑爱热闹的老人,非常真诚质朴,谦和柔顺。和王老师在一起,你会感到如沐暖阳,如坐春风。她为了勉励晚辈,曾说:“台下做人,简单一点,台上做戏,复杂一点”,她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2019年,王老师相继获得了上海市文学艺术会和全国文联颁予的“终身成就奖”。年底,疫情突起,不久,她便住进了医院。很多关心她的亲友、学生,包括戏迷都认为王老师不久便能康复出院。然而,天不遂人愿。今年8月6日,媒体上传出她驾鹤西去的消息,我起先根本不信。经确认,才不得不接受这是事实。 朋友劝我别太伤心。说:舞台上的王老师,宛如天人,现在,她只是回到天上去了。然而这浪漫化的劝解哪里能够缓释我的悲伤?我就希望可亲可敬的她能留在活色生香的红尘世间;我就希望我去看她,敲敲门,她会亲自来开门,招呼着你进去,坐下,吃她准备在茶几上的小零食;我就希望她精神矍铄,容光甚好,眉目淡雅,言笑晏晏……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再一次听这经典的“葬花”唱段时,实在忍不住泪落。永远的林妹妹!永远的王老师! (作者系我市作家、资深戏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