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铁墩屿上的鸟群与积谷山岛 |
|
▶“神话之鸟” |
|
志愿者用围布将燕鸥雏鸟圈起来,进行环志初期工作 |
记 者 董惊鸿 实习生 陈心玥 通讯员 郑丹凤 蔡杨华 摄影 丁鹏 雪白的羽毛,黑色的喙尖,燕子一般分叉的尾巴,一顶黑色冠羽……这就是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 作为全球目前已知的五个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中最大的一个,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的招引保育工作于4月20日启动。截至目前,落于中铁墩屿招引保育场的大凤头燕鸥,最多时有5000余只;最多观测到84只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创下了全世界该鸟种一次最多观测数量的新纪录。 今年,已有2000只燕鸥雏鸟在岛上孵化成功,其中22只为中华凤头燕鸥雏鸟。自2013年开始实施“神话之鸟”招引与种群恢复工作以来,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累计成功招引繁育115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占世界各繁殖地总量的80%以上。 两次错失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极为罕见,曾有60多年未见其踪影,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2000年,中华凤头燕鸥才在福建沿海的马祖列岛重新出现,这让不少鸟类爱好者不禁猜测:在岛屿众多、自然环境相似的浙江沿海,是不是也生活着这种“神话之鸟”? 2003年夏天,浙江自然博物院鸟类学家陈水华带领研究团队开始对浙江东部3000多个岛屿进行搜索。同年,象山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1100多平方公里的韭山列岛海洋生态省级自然保护区。好消息很快传来了!2004年陈水华及其团队在对韭山列岛进行鸟类的本底调查时,在将军帽岛发现了20多只中华凤头燕鸥。 那时,附近渔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经常上岸偷鸟蛋,附近作业的渔船也对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造成了一些影响。“中华凤头燕鸥是很敏感的动物,一旦繁殖失败,接下来几年将不再回来繁殖,保护工作也由此进入停滞状态。”韭山列岛保护区管理员丁鹏说。他是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负责“神话之鸟”相关项目,成为一名守鸟人。 2007年,有人在韭山列岛的将军帽岛再次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但各界爱鸟人士没高兴多久,一个老问题立马给他们泼了盆冷水:原先偷鸟蛋的行为依旧屡禁不止,沿海大排档里一个鸟蛋的价格几年里从7元涨到了35元。在利益诱惑下,当时1000余枚燕鸥蛋被“席卷一空”,直接导致了2007年燕鸥繁殖失败。而且韭山列岛远离大陆,执法人员很难立即上岛阻止。 人为捡鸟蛋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燕鸥的繁殖。为改变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于每年5月至8月,定期开展“爱鸟护岛”行动。志愿者们通过发放传单、去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等方式,提升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2011年4月,韭山列岛由原来的省级海洋生态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面积缩小了近一半,但项目扶持力度更大了,保护也更有针对性。 “神话之鸟”成功落户繁殖 前两次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失败,让象山县相关人士意识到寻求专家帮助、学习正确引鸟育鸟技术的重要性。同时,鸟类专家也意识到让中华凤头燕鸥在马祖列岛相对集中进行繁殖,不利于壮大种群,而且一旦受台风等因素影响,就容易出现自然繁衍失败的情况。 象山韭山列岛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附近海域生物种群的丰富性,再加上之前两次发现过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故顺理成章成为“神话之鸟”人工招引地的适宜之选。 2013年4月1日,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院、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和国际鸟盟等机构,在韭山列岛正式开展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和恢复监测项目。 经过一番筛选,该项目最终把招引地定在中铁墩屿,并安装了300只燕鸥假鸟、太阳能供电系统及播放燕鸥叫声的音响设备,希望能将“神话之鸟”引过来。“原先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的将军帽岛处在韭山列岛外侧,风浪大、地势陡,经专家评估不适宜中华凤头燕鸥及雏鸟生存。”丁鹏解释,“相比之下,中铁墩屿风浪小,地势较为平坦,不远处还有积谷山岛,方便志愿者驻扎观测。” 丁鹏和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学生康妮成了第一批驻岛观测志愿者。回忆起那段艰辛的海岛时光,丁鹏不免有些感慨:“岛上没有自来水,只能收集雨水,要用水的时候撒些漂白粉就对付过去了。十来天才有人上岛送补给,因此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 但对丁鹏这样的志愿者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没有成果。“我们每天清晨5时起床,用单筒望远镜对着中铁墩屿寻找海鸟的踪影,但经常一天下来毫无收获,也渐渐开始怀疑用假鸟、放燕鸥叫声等方法是否能引来中华凤头燕鸥。”丁鹏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不禁萌生了退意。 就在当年7月18日大家打算撤退时,丁鹏观察到几十只大凤头燕鸥,这让他一下子兴奋起来。因为数量稀少的中华凤头燕鸥喜欢混在大凤头燕鸥种群中,于是丁鹏决定留下来再“碰碰运气”。 7月22号,仿佛心有灵犀一般,丁鹏一早和同事们前往中铁墩屿。“那是我此生从没见过的景象,成百上千的鸟在空中飞舞盘旋。”丁鹏赶紧把鸟群拍下来,发给浙江自然博物院的专家,最后确定其中有几只就是中华凤头燕鸥。 事后调查发现,原来那一年受台风“苏力”影响,燕鸥鸟群在马祖列岛繁殖失败后来到韭山列岛。据统计,当年有19只中华凤头燕鸥、3300多只大凤头燕鸥上岛,至少2对中华凤头燕鸥成功繁殖。这意味着韭山列岛的这个项目在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而以往类似的项目通常需要3至5年才能取得成效。 为濒危物种提供更好生存空间 中华凤头燕鸥的成功繁殖让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信心倍增。从2014年开始,工作人员选择直接在中铁墩屿搭帐篷、建木屋,以便更近距离地观测燕鸥,同时升级了音效设备。2019年,为方便登岛,大家特意在中铁墩屿靠近人类生活区的一侧,新建了一座简易码头,即使碰上大风浪也能上岛。 “这几年,岛上的条件是肉眼可见地变好了。”丁鹏说,今年基地配备了8块太阳能板,设有3个观鸟木屋、2个监控点和两间板房,实现24小时全程监控,两间板房还被划分成工作区、居住区和储物间,配备抽水泵和按键式冲水马桶。以前,十天半个月才有一条补给船过来,现在基本一周送一次货,还可按需下单。 “除了居住环境,今年我们给鸟类的栖息地也升级了。”丁鹏表示,中华凤头燕鸥不喜欢植被太高的地方,所以保护区工作人员上岛后会先除草、平整栖息地,以免坡度过高使得鸟蛋滚落,导致弃巢的情况发生。同时,中华凤头燕鸥习惯在裸岩上繁殖,因此在平整好地块后,工作人员还铺设了碎石子,为燕鸥群营造安全舒适的栖息场所。 了解了凤头燕鸥种群的迁徙状况,就能为其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和恢复监测项目的工作人员从2015年开始,对凤头燕鸥幼鸟进行环志工作,至今已累计环志1200余只幼鸟,其中今年组织30余名海鸟保护志愿者,驻岛两天一夜,为新一代198只凤头燕鸥幼鸟办理了“身份证”。“每只幼鸟左脚戴金属环,右脚戴塑料环。”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范忠勇介绍,金属环相当于鸟类的“全球身份证”,比较耐用;而绿底白字的塑料脚环则比较醒目,有利于野外观测。 环境受到保护后,不仅燕鸥回来了,岛上的物种也丰富起来,就连对生态条件极为挑剔的欧亚水獭也被发现在此栖息。除了中华凤头燕鸥,总面积484.7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还有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及海洋岛礁生态系统。近年来,保护区还联合国内专家团队,通过被动声学监测手段对江豚开展重点保护和研究,同时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等,对保护区内新发现的欧亚水獭种群分布等开展调查。 “物种平衡是生态环境的保障,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濒危的物种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保持生物多样性。”象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杨梓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