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塘、常泛洪、洪溪……

那些令人心紧的“台风系”地名

老涨浦庙也称老庙(图片由作者提供)

    

    

    

    

    

    地处东海季风气候区的宁波,在享受海洋丰厚馈赠的同时,还经常要和一个接一个的台风打交道,是我国台风常灾区之一。气象资料显示,1953年至2016年,平均每年约有2.4个台风影响宁波地区,其中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平均每1至2年就有1个。宁波境内也因此出现了不少和台风以及洪灾有关的地名,记录着滨海地区人们的不易和艰辛。

    

    

    一

    宁波北仑小港街道有镇江塘,村民主姓沈,清同治年间从朱田村王家洋迁入。村后有甬江,江畔曾筑江塘,遇台风常倒塌,因此得名倒江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改建成坚固的堤塘。因为希望这次修建的江塘能在台风时镇住江水,村民改称“倒江塘”为“镇江塘”,村以塘名。

    除希望能镇住江水外,宁波人还希望能镇住海水。作为大自然中最具破坏性的灾害之一,台风具有多重性、易灾性等特点。除给影响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外,还常引起海水倒灌、海塘摧毁等灾害,对沿海一带破坏力很强。

    象山丹东街道有门前涂塘,因1956年强台风而建。这个台风于当年8月1日凌晨在象山南庄登陆,因此俗称“八一”台风。台风风力非常强,登陆时甚至吹毁了气象部门的专业测风仪。最后,宁波气象部门根据气压自记纸上呈漏斗状变化的气压值测算,其风力在16级以上。

    伴随狂风而来的巨潮,使南庄附近五公里内转眼变成汪洋。台风过后,痛定思痛的象山人开始在南庄平原围涂修塘,于翌年建成门前涂塘,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拓宽加固海塘。1972年,又在门前涂塘以南修建另一座海塘,让南庄平原从此有了两大抗台屏障。

    因为相信以后不会再受台风带来的毁村之灾,当地人给后一个海塘取了个甜蜜的名字——幸福塘。随着象山大目涂等围垦工程的不断推进,门前涂塘和幸福塘的挡潮防浪功能渐渐减弱,后沦为内塘。

    丹东街道还有寨里村,也和“八一”台风有关。寨里村原位于赤坎水库东侧,炮台山西北麓。明代陈姓家族自金华迁入,继而练姓家族亦从福建迁此。明正统八年(1443年),为抗击倭寇,政府在此建游仙寨,派爵溪军驻守。因村在寨城里,故名寨里。1956年大台风过境时,村落尽毁,村民移至寨城南重建,村名仍称寨里。游仙寨抗倭遗址今仍存,是研究宁波明代军事、兵营设置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1956年的“八一”台风,不仅对象山破坏严重,对宁波其他地区也产生很大影响,摧毁了不少房屋和古迹。

    如鄞州下应街道的田畈王村,因“八一”台风而外迁。田畈王村村民主姓李,清朝年间形成村落,村庄位于今下应街道史家码村工业区内。“八一”台风吹毁村内大部分房屋后,村民陆续外迁,多迁至史家码,少量迁至陆家桥,原村庄一段时间内成为畜舍。

    再如海曙长春路上的庆云楼古迹,因“八一”台风而消失。庆云楼也称八角楼,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海道副使王应华始建,以建楼时有祥云显上空而名庆云楼。1929年,八角楼改设成“教养所”“残废所”,宁波坊间因此流传有“八角楼下小鬼多”俗语。“八一”台风过境时,年久失修的庆云楼被吹毁,残楼于几年后拆除。

    还有如江北槐树路上的古槐树,因“八一”台风而摧毁。《鄞县通志》记载,槐树路一带旧称槐花树下,以百年大槐树而名。强台风过境时,大槐树正位于当时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被狂风暴雨连根拔起,槐树路也由此失去了古树地标。

    三

    类似这样的地名,在宁波还有很多。

    江北洪塘街道有赵家洋,始居赵姓,村傍箭港,地势低洼,旧时洪水一来便成一片汪洋,故名“赵家洋”。相似的还有海曙石碶街道汪家,村民多于上世纪40年代从绍兴迁入,姓氏庞杂,以渔民居多。因村里地势低洼,台风季节洪水难排,一片汪洋,故戏称“汪家”。

    宁海一市镇有上塘厂,位于青山港畔。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初由王姓居此管塘。1929年,洪水冲毁塘岸,淹没村庄,村民转移至南庄。后海塘修复,村民迁回。因当初住草厂(草棚),又地处上塘,故称上塘厂。

    宁海深甽镇曾有常泛洪,村处大蔡村北溪谷间。大蔡胡氏,于清嘉庆年间迁此定居。因村旁溪流狭窄,台风季洪水泛滥而名常泛洪,后谐音为长方红。

    鄞州新明街道有老庙,又名老涨浦庙。民国《宁波府志》记载:“鄞东十五里老庙村,唐天宝二年(743年)建东灵庙。明嘉靖二年重修,更名为涨浦庙。清同治十三年再修时,因梅墟建新涨浦庙,故改称为老涨浦庙。”关于老庙祀主,一说祭祀平浪侯宴公,另说祭祀西汉清官梅福。传王莽摄政时,梅福弃官来鄞东隐居,时逢甬江一带台风频繁,海水侵入农田,他带领民众修水利,筑江塘防洪,为民办了实事。后来,民众塑梅公神像,在庙中祭之。

    奉化莼湖街道有洪溪,村处象山港畔。居民主姓王,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本县万竹迁入。村东有大溪,名大溪堰(大溪沿),因溪呈弧形,颇似彩虹,故又名虹溪。后因此地洪水泛滥,水势迅猛,故谐音“洪溪”,沿用至今。

    慈溪龙山镇有小施山,由各地移民迁居而成。每遇台风,居民均逃至村南五公里之施公山躲避,因名此村为小施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