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出心中的思与悟

——读徐荣木散文集《自在普陀山》

    白 马            

    

    继《漫游舟山群岛》在书市热销后,徐荣木先生又推出了《自在普陀山》,新作同样得到读者广泛好评。

    我认识徐先生早在20多年前,他为人真诚大度,是一个在文学创作上有自己思考的人,一步一个台阶,至今已出版8本文集。《自在普陀山》是一本传统纸质媒介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图书,读者只要扫一下封底二维码,可显示普陀山全景影像和自助导游系统。在当今文坛,一部散文集能够热销,且兼顾不同的读者群,不可多得。徐先生文学创作上的成功,引起了我的思索。都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徐先生能在熟悉的地方写出另一番风景,是这本书独特的价值所在。

    《自在普陀山》是用文学笔法解读普陀山,聚焦一个对象,写好一二篇容易,要写好一部专题散文集实在是有难度的,但徐先生做到了。本书不但可读性强,有趣有味,且让人获得审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悟,这无疑是游记散文创作的新突破。

    游记作品写好不容易。正如作者所言,“普陀山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要写好它,就必须弄懂它,只有把写作对象真正读懂了,领悟了,融会贯通了,从中流淌出来的文字,才可能是鲜活灵动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境界。”作者一次次深入普陀山,几乎走遍了岛上每个角落,尽力做到边游边摄边思考,将所见所闻所思凝聚笔端,将内心的情感和境界转化为一篇篇行走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才有灵魂与思想。

    作者用文学的情怀去感受自然与人文,讲述风景名胜背后的故事,透视海天佛国最本质、最美、最引人入胜的元素。游记写作,不能仅仅是游而记之,而是要在作品中有自己独特的切入角度,融入自己的识见、思想、感悟。如《古佛洞》一文,作者尽可能回到历史现场,把仁光法师成为“肉身菩萨”的来龙去脉用故事的形式反映出来,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厚重感。普陀山庵堂众多,庵堂已成为普陀山文化的一张生动名片。作者在《庵堂》一文中对其作了今昔对比,客观公正地反映庵堂的历史和现状,阐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墨僧》一文,让人感受到,墨香更增添了普陀山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洛迦山》一文中写道:“有一部分人乃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名利之客,只求菩萨照顾,不求自身精进修炼,更谈不上立德、立功、立言,奉献社会。海上卧佛有知,能不叹息!”可见,作者避开了一些游记散文创作的俗套手法,写出了心中的思与悟。

    在笔法上,作者注重叙述与抒情相结合、描写与哲思相融合,做到尽可能的从容有致。在语言表达上,擅长精短之句。如“月夜莲池,点亮心灯”“圣人不语,尽在不言”,用四字短语,显得简洁有力。作者还善于引用、点化诗词,如“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人世有东西,佛性无南北”等,增强了作品的内在之美。

    作者写景、写人、写历史、写文化,需要相应的文化储备与积累。据作者说,为了写好《自在普陀山》,除了行走体验,还阅读了不少佛教方面的图书。因为有了积累,创作时自然而然从心中化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