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由作者提供) |
徐雪英 1986年,我国《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但在传统地名中,仍保存了大量的人物地名。这些人物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有的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还有的是对地方经济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地域性人物。 有意思的是,也有不少名不见经传的老百姓,也跻身传统地名库,其名谓有的仍作为地名被今人念诵着。在宁波就有不少此类地名,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会幸运地如此被后人纪念呢? 因心眼好而留名 余姚凤山街道有季卫桥社区,以社区内之季卫桥而名。季卫桥是余姚历史名桥,因横跨候青江、毗邻余姚古城候青门,自古便为姚城北廓交通要桥,始建年代无考。明代,有倭寇自海路进犯姚城,为阻倭寇进城,季卫桥被拆除。此后余姚百姓一直靠渡船或简易便桥出入城北。清道光十三年,余姚邑人叶樊决定重修候青桥。他不但出资万贯,还亲自设计图纸,终于在道光十五年把候青桥扩建成牢固美观的5孔陡石拱桥。也许过于耗费心力,桥成后一年,叶樊卒。余姚百姓感其德,因叶樊字季卫,遂把新修的候青桥改名为季卫桥,沿用至今。这座耗尽叶樊心力的5孔陡石拱桥现仍遗存,是余姚目前最长的古代石拱桥之一。 鄞州首南街道有陈婆渡社区,以社区内曾有陈婆渡村而名。陈婆渡村位于九曲河畔三水汇合之地,康熙《鄞县志》等文献记载,昔日有陈氏在此设渡,故名陈婆渡,村以渡口得名。坊间传言内容更为详尽,陈婆设渡时,分文不取,两岸百姓因此喜欢在此往返,逐渐促进了义渡周边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慢慢形成了陈婆渡集市。宋代前后,陈婆渡集市已很繁盛,渡口一带也造起了桥,仍名陈婆渡桥。南宋时,陈婆渡桥已成鄞南交通要道,南宋宝庆《四明志》鄞县境图上已赫然标列此桥。 像叶樊、陈婆这样因为修桥设渡、义务为百姓做好事而留名的,还有不少,如在鄞州姜山建造蔡郎桥的蔡郎、在海曙横街修建陆婆桥的六位婆婆等,这些平凡人之所以能被留名纪念,纯粹是因为心眼好,把百姓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因眼光好而留名 还有一些人能在地名中留名,是因为眼光好,最先在某地定居或工作,并且成功地在那里开枝散叶,子孙绵延。 鄞州姜山镇有陈鑑桥村,村民主姓陈。最早选择此地定居的是先祖陈鑑桥,他于明朝景泰年间从陈家团迁此定居。为纪念陈先祖的独到眼光,后人以其姓名为村名以示纪念。不过陈先祖名字中的“鑑”字笔画太多,后代子孙不容易记写,因此也简称“陈鉴桥”“陈介桥”等。陈鑑桥村目前仍保存着形态丰富的民国建筑群,民国风味较为浓郁,走在村内窄长巷弄,会有时光倒流的恍惚感。 余姚低塘街道有黄清村,由原黄清堰、平桥二村合并而成。平桥村又称甚荡平桥,传太平天国前该地已成小集镇,有个叫甚荡的人在市上作经纪人。可能他的名字比较特别,经纪人工作在当时又比较特殊,时人遂以他的姓名称呼该地。后村南新建五板平桥,也命名为甚荡平桥,村以桥名,简称“平桥”。余姚泗门镇有季能房,则因谢季能而名。谢季能,字菊溪,明朝一品大学士、状元谢迁后裔。泗门谢家自明朝起人才辈出,为姚江望族。谢季能从族中分房独立时,以名立房,弄以房名。当地还有菊溪弄,为其旧居所在,故以其字名弄。 类似的还有镇海九龙湖大茅山南麓的陈可观岙村,该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宁静的村落。传宋代时陈可观最早择居于此,故以其名呼村,后俗称陈火夹岙。镇海贵驷街道还有颐增弄,传清代时刘颐增在此建造大屋,故以其名字名弄。 因教育好而留名 有一些人因教育好、下一代有出息而留名于世。 镇海庄市有兆龙路,原是宁波北郊一条简易公路。1986年,出生于当地钟包村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出资重修此路,并以其父亲的名讳命名“包兆龙路”,简称“兆龙路”。钟包村又有兆龙学校,前身为钟包小学,1984年包玉刚先生之兄包玉书、妹张包素菊、李包丽泰捐资建造新校舍,也以他们父亲的名讳作为校名,以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 奉化萧王庙街道有陈郎埭村,位于剡江南侧。传村东古有滕家,从外地抱来陈姓儿郎,在此抚养长大。后滕姓衰废,养子陈郎一脉却越来越有出息,因此时人改村名为“陈郎大”,后谐为陈郎埭。到光绪《奉化县志》编撰时,列入“陈郎埭”村名。 因亲友好而留名 另外还有一些平民之所以能留名,是因为亲友好。那些人为了加强亲缘关系,表示对亲戚朋友的尊重,特用对方姓氏来命名自己所居之所。 鄞州横溪有陈婆岙村,村民主姓俞,清朝中期从俞家山迁此发族。传俞氏第二代太公把女儿嫁给了横溪道成岙陈氏之子。为加强亲缘关系,俞氏遂将自己所居住的村庄改名为陈婆岙。1992年,陈婆岙整村迁移至横溪岗头,村名袭用。 宁海跃龙街道有赵郎场,村处干溪东侧,黄坛水库渠道流经村北。赵氏首居其地,原村名“兆廓庠”疑由“赵家洋”谐化而成。《赵郎场任氏宗谱》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世光自两水孔迁此。赵姓之子后成为任姓郎婿,曾将所筑场圃售于任姓,任姓遂称其地为赵郎场。 类似的还有余姚陆埠镇杜徐岙,以村内原有杜徐自然村而名。据见过徐氏宗谱之村中老人回忆,约在1300年前,杜、徐两姓祖先从河南同来江南,徐姓择此定居,杜姓择慈北杜岙落户,但两祖先还是亲如兄弟,过从甚密。为尊重杜姓,纪念双方友谊,徐姓特意把自己居住地命名为杜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