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我的手机里有上百个微信群,每天常看的群,十个左右,其中有四五个是置顶的:包括一个编辑作者工作群,几个人讨论新书的内容、封面、宣传;一个小家庭群,出门在外的时候,要及时响应群里的呼唤;一个大家庭群,这个群通常一星期没人说一句话,但不能错漏其中的重要信息;一个好友群,经常喝酒的那几位,每天插科打诨几句;还有一个评论员群,虽然说话少,但基本每天在潜水浏览,想知道同行们都在聊什么。 这样的几个群,基本就勾勒出一名中年人的画像。不知道年轻人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群,反正据我所知,许多中年人的“群生活”基本如此。也不是没有空降过来的群,那往往是外出活动时临时拉的群组,方便熟悉或不怎么熟悉的天南地北的朋友们,互相吆喝着早中晚饭,以及分享各自拍摄的照片,这样的群,往往在活动结束没几天后,就沉寂了。 有的群一沉就是一两年甚至更久,偶尔有人往里面扔了一条链接,把群顶了上来,这叫“炸群”,这个说法感觉像“炸鱼”一样,把鱼从湖底炸上来,看见鱼了,鱼翻白眼了。所以,被炸上来的群,沉下去也快。偶尔我会翻看一下,被顶上来的群成员,有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谁,有的,就已经很陌生了。 我知道许多人在加群之后,第一个动作是把群静音,第二个动作是把群存进通讯录,这样方便查找。群静音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提示音的打扰,但也因此会错过一些消息。前些天我在浏览一个群的时候,看见有过去的老朋友“@”我,跟我说话,但因为没及时看到,没能回复,所以赶快也“@”他一下,表达问候和歉意——通常,这样的回复,是无法得到再次回应的,这就是网络社交的特点之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时间界限,过了某个时间点,说话的时机、情绪,就消失了。 据说新版的微信上线了一个新功能,可以在静音群消息的同时,通过关注特定群成员的方式,让被关注者的消息穿越静音的封锁线,把提示音送到你耳朵里——这样的描述,感觉那声音像是来自战场上的信号弹。这样的功能,肯定是有人需要的。 一直有人说,微信对人性的洞察细致入微,它早已模糊了“工具”与“情感”的边界,让两者浑然一体,网上经常看到各种微信社交礼仪,看的时候不以为然,真遇到所描述的状况时,却发现言之有理。一个个微信群里,活跃着我们的另一个形象,要么活泼幽默,要么低调严肃,要么滔滔不绝,要么一言不发,要么一言不合就退群,要么“打死我也不走”……微信群里有我们的坦荡,也有我们的躲闪,一个人的社会形象,从现实与网络的两端向中间聚集贴合,最终成为一体。 使用微信这么多年来,我只主动退过一次群,那是因为被人误会,发生了几句口角,一生气退群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没必要。有此一例,此后再也没退过任何群。面对的无数群,其实组成了一个人所看到的网络世界的全部,这里有和现实社会一样的众生百态,但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是,你更有条件做一名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并且参与和旁观的分寸都由你掌握,有了这样进退自如的选择,就不用把自己送到情绪的火焰山了。面对网络大世界,就像登顶呼吸徐徐清风那样,淡定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