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于中国港口博物馆的“一门光荣”牌匾(陈书宇 供图) |
|
胡静园先生故居 |
|
胡静园先生 |
|
胡氏三兄弟,从左到右为胡嵘亭、胡威亭、胡峨亭。 (胡建共 供图) |
今年暑期参加社会实践,偶然间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厅看到一块写着“一门光荣”字样的牌匾,题写者为时任镇海县副县长的王博平,赠予对象为胡威亭、胡嵘亭、胡峨亭家属,时间是1951年2月。新中国的一位副县长为何会写这样一块牌匾?牌匾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随着调查的深入,这块牌匾的前世今生逐渐浮出水面。 (一) 北仑区柴桥一个叫车门里的地方,门牌号18-1是一处老宅院,占地约200平方米,有四间老屋、一个院子,院内草木繁盛。前文提到的“一门光荣”牌匾就出自这座老宅。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老宅的原主人名叫胡静园(1893-1957),牌匾的由来与他的人生密不可分。 据柴桥《芦江胡氏宗谱》载:胡静园谱名聿宙,字人庆,号静园,世居车门里,为芦江胡氏第二十八世孙。胡静园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幼时就读私塾,辍学后拜师学做木匠。19岁满师后,向父亲提出读书的请求,无奈家里经济拮据,不得不独自前往上海谋生。父亲不忍扼杀儿子的求学愿望,向亲戚借钱,胡静园终于在次年进入宁波师范学校读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镇海县县立小学任教,从此开始了教书生涯。 据2015年出版的《芦江风云》记载:胡静园自执教起,就积极投身于国内革命事业。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接触了进步思想,在柴桥参加反帝反买办、反土豪劣绅、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1924年,胡静园加入国民党,在镇海、江北建立国民党基层组织,还开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积极与中共镇海独立支部合作,帮助国民党建立镇海县党部,并担任县政府民治科科长。同年,镇海县农民协会成立,他兼任县农会常委和农民部长。胡静园发动镇海各乡镇农会接受自治会,并将自己的房产为农会所用,将其经济收入充作农会经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内进步人士,胡静园先生属通缉之列。他只能东躲西藏,先躲避在霞浦下洋岳父家,后出逃到南通、上海等地。 不久,胡静园在上海出任由宁波旅沪同乡会开办的第十学校校长,其间他多次介绍和容留共产党员任教,掩护进步教师。胡静园先生把民族解放事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他不仅动员上海第十小学60名学生先后参加革命,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入革命队伍。1938年夏,他送17岁的大儿子胡威庭奔赴延安,临行时说,此去如果革命需要,你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不回来也没有关系,不要记挂家里。1939年,接着送二儿子胡嵘庭参加新四军。1940年,再次把三儿子胡峨庭和堂侄定楚送去苏北参加新四军。 1942年,胡静园的夫人去世,上海第十小学师生参加送葬行列。奉化籍著名作家王任叔(笔名巴人,共产党员)还送了一首挽词:“在鲁之西,在江之北,三子齐为国。呜呼!夫人可以安息。”三个儿子都走了,家里只留下一个年仅12岁的女儿胡蔚茹陪伴。一时之间父女两人相依为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静园先生回到家乡柴桥,先后担任镇海县内的山门、通德、霞浦、澥浦、城关等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初期,胡静园因体弱多病而辞去教职。 (二) 翻阅资料时,笔者看到了一封胡静园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写给在部队儿子们的家书,读来非常感人。 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因身体衰弱,不能劳动。多蒙党的优待和你们的照顾,但我总觉白吃饭不做工,是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好在我回家后,身体已渐复健康,自信下学期已可担任功课了,所以,此后不论党的优遇,或你们的照顾,均不愿再接受了。以践我对于在当年参加革命前夕所讲的话:我从此把几千年来‘养子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彻底打破了,并愿将你们兄弟三人,先后贡献给祖国效劳,以期完成民族独立、民族自由、民族幸福的革命伟大事业……此后只要常常通信,不要你们为了我的生活而担忧了……”短短一封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老先生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对后代的殷殷嘱托,饱含家国情怀。 在胡静园先生家中,曾挂着一张风景照,照片中三匹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在茫茫沙漠中艰难跋涉。照片上方有胡静园亲自题写的“任重致远”四字。每次搬家,他总是郑重地将它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一开始家人难解其意,后来才逐渐领悟:“任重致远”既是胡老先生对自己肩负的育人重担的自勉,也是他对三个儿子在艰难的革命征途上努力奋斗的期盼,三匹负重骆驼就是他心中的三个儿子。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胡静园常对着照片凝视,寄托思子之情。 (三) 胡静园先生的三子一女各有成就,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长子胡威亭(庭),生于1921年,1938年从上海到西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10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甘肃庆阳分校学习。翌年1月入党,9月参加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前出生入死,参加过延安大生产,辽沈、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过炮击金门战斗,1970年12月-1978年11月,任福州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副军职)。1988年3月24日去世。 次子胡嵘亭(庭),生于1922年,1939年从上海到江苏黄桥参加新四军,参军半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淮安县敌工站工作;抗战胜利后到山东,参加过莱阳保卫战、胶东保卫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平和县第一任县长,1952年调到北京参加工业建设,1954年任新疆独山子炼油厂厂长,1965年10月任山东胜利炼油厂党委书记,1973年任山东胜利石化总厂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指挥,后又在齐鲁石化公司任要职。2002年4月去世。 三子胡峨亭(庭),生于1925年,1940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后入华中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独立旅宣传队分队长、军政治部文化教员、华中党校组织处干事、江北民主联军二师团组织股长;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役;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在北京逝世。 小女儿胡蔚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退休前为上海市平凉路小学党支部书记。胡蔚茹的丈夫为镇海县党史早期人物、教育家曹静渊的儿子曹醒旦,曹醒旦早期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了解完胡静园一家的生平事迹,我心中的谜团逐个解开。原来,这块“一门光荣”的牌匾正是对胡静园先生及其子女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胡家的事迹不仅感动了街坊邻居,更在镇海和上海两地产生了深远影响。1951年,当时镇海县副县长王博平代表县人民政府将此牌匾赠予胡家,从此胡家添了这份荣誉。时过境迁,胡静园先生和胡家三兄弟相继作古,唯有这块牌匾依旧熠熠生辉,似乎还在诉说镇海一个革命家庭的光荣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