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素有记日记习惯,尽管先生的日记,文字平实且含蓄,但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些情绪。譬如遇到中秋这样的传统佳节,先生亦会在笔端言简意赅地记述节日场景。此等记录,看似寻常,实则耐人寻味。 在1912年9月5日的日记中,先生写道:“阴历中秋也……晚铭伯、季市招饮酒,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1912年是鲁迅先生北上任教育部佥事的第一年。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初到北地的他难免在月圆之日,思乡情切。当时,先生的母亲仍在老家,而先生为谋生计,不得不离家千里。是夜,皓月当空,银辉流泄,“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这年中秋与鲁迅共饮的“季市”,是先生在教育部的同事兼至交许寿裳。至于“铭伯”,乃许寿裳之兄许寿昌,曾任财政部佥事、盐务署会办等职。也就是在他的热心安排下,该年5月5日初到北京后宿在长发店的鲁迅才得以于次日就搬进山会邑馆,即绍兴会馆。由于先生和许家兄弟关系甚好,所以每逢佳节,他们便会互邀品馔,共叙乡情,也算是民国友人间的一段佳话。 1914年中秋,许寿裳给鲁迅先生送来食物。先生在日记中写道:“许季市贻烹鹜(煮熟的鸭子)一器”。次年(1915年)中秋,“晚季市致鹜一器,与工四百文,夜月出。”到了1917年中秋,鲁迅先生在绍兴会馆请客吃饭,那天的日记中,先生是这样写的:“旧中秋也,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这说明该年的中秋节,先生邀请了当时在国立北京大学任国学教授的钱玄同。钱玄同和鲁迅相交甚笃,先生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在钱的催促下完成的,也是从《狂人日记》开始,先生第一次使用了“鲁迅”的笔名。而且在这一年的中秋日记中,我们还发现,先生罕见地写了“月色极佳”四字。通常,鲁迅先生的日记绝少抒情。“月色极佳”虽是单纯摹景,却意蕴丰赡,一下就将读者带进了朗月明照的婉约境界,也传递出当晚先生的愉悦心情。 1918年中秋节,照惯例“晚铭伯先生送食物二器”。1919年的中秋节还是“晚铭伯先生送肴二品”。1930年中秋,先生在日记里写道:“煮一鸭及火腿,治面邀请平甫、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间同食。”这里的“平甫”指作家柔石,左联五烈士之一,写有《二月》,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主演的影片《早春二月》。“雪峰”即冯雪峰,他和鲁迅先生的关系也很好。1926年鲁迅先生定居上海,1930年,迁居至上海的拉摩斯公寓。此后,冯雪峰就搬到了鲁迅家西面隔壁的地下室居住,两家成为近邻,多有交契。值得一提的是,是冯雪峰将瞿秋白介绍给了鲁迅先生。 可能会有读者觉得奇怪,每年过中秋,友人们为啥都喜欢送鲁迅先生鸭子呢?是先生对鸭子情有独钟?其实稍微思忖一下,原因也简单:中秋食鸭是很多地方的食俗。川西一带流行烟熏鸭子,南通人喜好八宝鸭,南京的桂花鸭声名显赫,成都卤鸭的味道也属上佳……说到底,时令到了中秋前后,鸭子的味道最好,所以不管你做的是盐水鸭、烤鸭还是酱鸭,都是一等一的美味佳肴。鸭肉还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秋天吃鸭子能够去躁。鲁迅先生体质偏弱,吃鸭子正好能补养身子。 1931年中秋,先生继续写日记:“……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及十一时方归。”可见这年中秋鲁迅是和夫人许广平、三弟周建人及弟媳妇周蕴如一起度过的。 “人到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细心阅读鲁迅先生关于中秋的日记文字,不难看出先生对传统节日颇为看重:每逢中秋佳节,他基本上会和至亲好友聚餐、赏玩,享受一份东方特有的节庆、人情。 时光流梭,转眼到了1936年。此年八月十五是鲁迅先生在人世间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彼时,先生病情已重,距他离世也只剩下短短20天的光景。但那日,发着低烧的鲁迅先生依然校对了《海上述林》下卷的书稿,写了些信件和文章,接待了几位前来探望的客人……不过,先生在当日的日记中未曾提到月亮。不知在那个中秋佳节里,羸弱的他有否再次想起故乡和故交?然而无论怎样,“悠然天地内,皎洁一般心”,鲁迅先生在他最后的时光中,一定依然耿耿于这个尚处于忧患中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