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胡艳)“双减”政策落地后,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一道必解题。为此,我市启动了志愿服务进校园助力“双减”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三为”专题实践的重要内容。开学两周多来,3000余名注册志愿者陆续把课后服务特色课程送进学校。 上周五下午,在镇海区崇正书院科学拓展课的教室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工程师张海青与学生一起“探索”3D打印的奥秘。 据了解,张海青和其他5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于9月1日受聘为崇正书院崇科院导师。志愿团队将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编程、乐高、模型制作、机器人、阵列无人机、自然科学等科技特色课程,丰富学校课后托管内容。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505班则别出心裁地开设了“家长课堂”,定于每周四下午开设“我爱秀厨艺”劳动实践课,让有意愿、有特长的家长开课。 据市教育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开展课后服务的小学426所,占比100%,初中231所,占比100%;参加课后服务的小学生43万余人,占比85%以上,初中生17万余人,占比80%;参加课后服务的小学教师2.9万余人,占比93%以上,初中教师1.4万余人,占比83%以上。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参与课后托管志愿服务工作也将不断规范化、个性化。目前我市正在计划建立一套数字化的“‘双减’育人·甬有幸福”专项志愿服务师资库,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侧与学校需求侧的双向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