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万土在鱼排上检查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健康状况。(余建文 摄) |
记者 余建文 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万土是象山高塘岛乡人,今年48岁,现为宁波一名资深的“养鱼人”。“从石浦水产技校毕业算起,至今我和鱼儿打交道快30年了。”徐万土说,作为第一批专职养鱼人,他守着象山港畔的一方鱼池,见证了30余年的宁波海水鱼养殖发展史。 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海水鱼养殖在象山起步,渔民尝试养福建大黄鱼、黑鲷、石斑鱼等。徐万土一边跟着老师傅学技术,一边查资料,自学钻研。后来,市里在象山黄避岙高泥村办起港湾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徐万土加入了科研团队,育苗、生产“两条腿走路”,这个模式延续至今。 在“港湾水产”的鱼池里,一群群大黄鱼在欢快地游动,徐万土自豪地说,这些都是他们全人工繁育养大的。2000年以后,野生大黄鱼资源几近枯竭,渔业部门下决心攻克大黄鱼人工养殖难关。徐万土和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专家一起到海上抓捕野生大黄鱼,然后进行保种、驯化、人工繁殖、商品鱼饲养、性状优化等一系列工作。“科研攻关是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当初我们抓上来二三百条野生大黄鱼,后来仅存活了4条。”徐万土说,像“甬岱1号”大黄鱼新品种,整个研发过程历时10年,可谓闯过重重难关。 养鱼是件苦差事,得24小时盯着,时刻绷着神经。徐万土在办公室搭了床铺,每到鱼儿催产、育苗以及大批转移等重要节点,他都睡在办公室,在鱼排和生产车间两头跑。好几个春节,徐万土都是伴着鱼儿度过的。“养鱼靠天吃饭,不可控因素多,要时时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徐万土说。 徐万土知道自己学历不高,但胜在实践能力强,他后来还到宁波大学进修,随时了解国外海水鱼养殖的新技术、新动态。“要养好鱼,必须靠科技进步。”二十余年来,“港湾水产”一直与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紧密合作,参与了几乎全部宁波海水鱼繁育、养殖的科研项目,并把好经验向外推广,这里也是全国渔业大黄鱼种业示范场。“近几年我们利用生态养殖技术,让鱼儿少得病、少吃药,品质也更高。”徐万土说,他们养出的大黄鱼,单价要比福建的贵一倍左右。 象山港畔,徐万土陪伴鱼儿风风雨雨二十多年,公司也从最初的2个车间扩展到现在的8个车间,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黄姑鱼、小黄鱼、黑鲷等近10个,不断做大做强。公司每年海水鱼育苗量有7000余万尾,占到宁波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年销售商品大黄鱼等10万余公斤,年产值逾1000万元。“人工育苗、养鱼是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一种保护,也让渔民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致富。”徐万土说,当一名养鱼人,挺光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