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健铭在铺设红螯螯虾防逃塑料薄膜。(陈朝霞 摄) |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张昊桦 厉迪桑 9月15日,记者在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的顺裕粮机合作社看见,青青稻田间,一位面庞黝黑的青年正沿田边沟渠铺设塑料薄膜。 这位青年是23岁的合作社负责人戴健铭,他告诉记者:“眼下正是稻田红螯螯虾的上市季节,我们在防逃网的基础上,铺设1.5米至2米宽的塑料薄膜,让红螯螯虾无处可逃。” 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的戴健铭学的是和农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建筑学专业,却立志在田间摸爬滚打,并摸索出不少“稻鱼共生”项目的“养殖经”。 去年4月,在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帮助下,顺裕粮机合作社首次试投170亩淡水红螯螯虾。戴健铭更是吃住在田间,全程把握红螯螯虾从育苗、养殖、出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稻鱼共生”的优势不言而喻。戴健铭介绍,为确保“纯天然绿色无公害”,严禁在稻田间使用化学肥料,而用羊粪、鸡粪与菜籽饼等有机肥,有机肥在为水稻提供养分的同时,成为红螯螯虾的饲料,而红螯螯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生态系统循环;同时完全不使用农药,而是在田埂边种植香根草吸引害虫,有效减少田间二化螟等虫害。 然而,养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红螯螯虾育苗期正是早稻生产期和小麦收获期,分身无术的我们让育苗期延迟了两周,结果优势虾对弱势虾进行破坏,导致虾苗成活率不高。”戴健铭回忆,后期在出产捕捞过程中,水体的大流动又导致虾的应激性死亡。 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田间管理效率。“去年红螯螯虾亩产超过60公斤,销售到北京、苏浙沪等地区,我们还通过控制养殖密度,使其上市周期从8月初持续至国庆假期后,提高亩产效益。”戴健铭表示。 而目前戴健铭最期待推动建立海曙区“稻鱼共生”项目产业联盟。他分析,目前海曙区“稻鱼共生”项目约千亩,却没有本地育苗基地,养殖和销售各自为政,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也受物流因素制约。“建立产业联盟后,可推动建立本地育苗基地,梳理一套标准化养殖模式,促进科学养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推动三产联合,寻求订单化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在销售环节上,则可抱团与物流公司合作,畅通销售渠道,让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