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在一场“国际临床科室管理年会”上,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发表了《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主题演讲。从网上发布的近3000字的文稿看,袁社长的演讲直击现实,针针见血,很多观点和事例震撼人心,据说台下300多名听讲者肃然无声。 先看看演讲稿的小标题。演讲稿共分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医疗中如果没有爱,那叫交易;只想赚钱,就不要当医生;医生要好好看病,而不是看患者的口袋;医生不能为完成指标而违背良心;为了孩子做个好人。五个小标题,都有冲击力。本文标题引用的,是演讲稿第二部分的小标题。 观点再好,言之无物,也缺乏说服力,所以还得再看看他所举的事例。 为了说明医疗领域问题的严重性,他说,当大媒体都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时,就说明整条河流已经被污染,没有哪条鱼能摆脱被污染,办法就是治理上游。 为了说明有的医院、医生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他以自己亲耳听到的事为例——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我们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门诊患者增长了30%,员工收入增长了10%。”他认为,这不该是院长说的话,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院长应说“我们治愈了多少人,帮助了多少人”。 为了说明医院的考核制度不对时,他以一位医生的经历为例——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第一天,所在科室有一个指标还没有完成,快要下班时,来了一位患心血管病的农民,挂错了号找到了他,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于是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开了药。病人抓药回来询问时,他觉得实在过意不去,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我当时有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 为了警醒某些医生,他假设了一种情景——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学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 笔者经常看医生,年纪大了,跑医院的次数更多,体验自然也多,因而对袁社长的话颇有共鸣。 确实遇到过很多好医生。可能是看手机多了,引发后脑疼痛,挂了某医院疼痛科主任的号。他没让我做检查,也没开什么药,只是给了我一个建议:“每天洗澡时用热水淋颈椎部位15分钟”,还重复两遍“每天”。回家后照着做,两个月后基本好了,两年过去了,也没复发。 还有一位某医院的推拿科主任,下班了也接患者的问询电话。一次睡前,我突然觉得左手臂部位疼痛。曾听说心肌梗塞的前兆之一是左臂痛,于是打电话向他咨询。他问我能否确定具体痛点,我说能。他说没事,心肌梗塞是无具体痛点的,让我早点休息。果然,第二天痛感就消失了。 还有一次,我突然感到脚后跟部位刺痛,打电话给他。他听了我的描述,说这是骨刺,不用上医院,在家里走走,位置调整好了就不痛了。果然,在客厅里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就没有痛感了……之所以不披露好医生的姓名,是怕给他们带来麻烦。 当然,也遇到过袁社长说的那种“违背良心”的医生。体检表上某个指标有点高,她吓唬说这个器官“一半坏了”,然后让我住院;住院之后,又开单子要把一月前在这家医院做过的检查重复一遍。我提出异议,她威胁说,像你们这样的年纪,应该与医生交朋友。她的手下还来说服我,“你医保上反正钱不少”……这时我才大悟,原来是历年个人账户上的余额闯的祸。 还有一位主任医师,一点皮肤病,让我两次到外面的药店配滋补类药,先后花了1000多元,病情却无任何改变。后经朋友推荐,去找一位退休的主任医师,两个星期两支药膏就痊愈了……之所以不披露无良医生的姓名,是因为整条河流被污染,他们也是受害者。 回到标题上。其实,只想赚钱的人,不仅不要去当医生,也不要去当教师、去当干部、去当记者……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干部的天职是为民服务,记者的天职是报道真相。只想赚钱,这些职业肯定干不好,说不定还会出大事。这方面的事例俯拾皆是,不必在此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