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整后的萧山西兴码头和过塘行建筑群。 |
|
萧山西兴过塘行码头陈列馆。 |
|
西兴过塘行码头陈列馆西侧一屋的柱上写有“钟大椿过塘行”字样。 |
|
慈溪新浦王氏过塘行用过的特大担饭篮。 |
|
从七塘公路上看慈溪新浦过塘行旧址,右王姓行,左蔡姓行。 |
桑金伟 文/摄 (一) 很久以前,我常去杭城公干,顺便在彩扩中心冲卷。一天在那里邂逅一位慈祥老人,他建议我去萧山西兴拍些片子。去后方知西兴是浙东运河的西起点,它在钱塘江南岸,连接起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后来,我才晓得那位慈祥老人是浙大著名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毛昭晰。他1929年出生于奉化,为保护浙江的文物古迹,付出了大量心血。 唐代中叶,随着江南运河(京杭运河之南段,又称浙西运河)的繁荣,浙东运河的航运业也开始发展。南宋定都临安后,宋、金对峙导致京杭大运河北段与江南联系中断,因而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成了南宋的生命线。加之南宋重视对外贸易,而宁波是当时重要的外贸港口,因而格外重视对浙东运河的整修,此时的浙东运河航运业已蓬勃兴起。 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水位落差大、堤岸高,两河道无法直通。二者间只有一个“永兴闸”相通,这闸通水不通航,其前身是道堰坝。永兴闸又称“龙口闸”,浙东运河是条龙,它正是龙口。由东往西的船,只能行至闸边靠塘。如今龙口闸遗迹还在。 晚清萧山长河有位叫来又山的人,写过一首《西兴夜航船》:“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此“西陵渡”即西兴。据西兴过塘行码头陈列馆展板文字载:“西兴古称固陵、西陵,有‘浙东第一关隘’之称,是钱塘江上南北四大古渡之一。西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五代末,吴越武肃王将西陵改名为西兴。” 诗中“上船下船”“前纤后纤”“子夜”等句,让我想到运输的繁忙。“靠塘”一声“大叫”后,该卸货走人了。接下去,人、货都要过塘,当然也可就此投宿,明早过塘。西兴有的是客栈。 “过塘行”是个冷僻名词,网上解释“我国旧时经营运输业务的行栈。一般设在内地。主要业务为代客办理内河民船航运或人力运输货物。”它的别称多而杂,有过塘主人、过塘牙人、牙行、牙歇、歇家、行店、行栈、货栈、八九行、超载行、平码馆、南北行等。我认为过塘行是带有牙行性质的运输行栈,其主要业务是为客代理货物的翻塘换船转运。除了驳货、搬运等主要业务外,过塘行附带代理的业务也很多,如引领过塘客人的换船续行、货物的保管和推销、解决货主的食宿,甚至还代客垫费、采购物资、报关税等。说不定后期还有票据交换、放款等金融业务。 据载,西兴过塘行最迟至明代已出现。明时牙行开设已较普遍,当时设立牙行须经官府批准,领取牙帖后方能经营。有研究者查阅民国《萧山县志稿》和《乾隆萧山县志》,并无“过塘行”之名,提及皆云“牙行”。因此有人推断“过塘行”这一称呼晚清时方才出现。 又有人说:在西兴,过塘行之称,最早始于清同治年间。有“俞天德过塘行”,创始人叫俞谓东,西兴人,与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交往。胡雪岩常过往西兴,他在西兴码头看到商机,便授意俞开办一家过塘行。过塘行开张后,专过官银、丝绸、珠宝等。由于这生意本小利丰,于是乡人纷纷仿效,之后官河两岸过塘行便次第开张。最兴隆时期,西兴老街和官河边有过塘行72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达千人之多。 据载,这72爿半过塘行的过塘业务各有专长:赵永利、俞小八房等8家过客人、禽蛋;来锦标、孙太和等4家过茶叶、烟叶、药材;钟大椿、富三房等12家过牛、羊、猪、鱼苗;傅汝贤、陈光记等6家过酒、酱;曹大本、沈惠全等7家过棉花、蚕丝、绸缎;协亨祥、徐炳记等28家过百杂、灯笼;源盛和、王诚孚等3家过建材;徐国佩1家过银圆……孙家汇“黄鳝行”不常年运行,故称半爿。 我想这应是西兴过塘行鼎盛时期之情形,已基本达到“市场细分”的程度,年代当为清末民初。 西兴过塘行衰落之原因很明确:一是铁路、公路等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挤垮了内河水运,这是根本原因。二是钱塘江水面渐往西北退,沿南岸淤积成的滩涂一直延到十里之外。过塘挑货或用牛车拉,单趟都要走上个把小时才能将货物翻到船上,很是辛苦。过塘转运越来越不方便了。 1937年底,日军侵占杭、萧,过塘行大多停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虽然过塘行又有所恢复,但行业衰落已是大势所趋。至20世纪50年代,剩余的过塘行逐渐遭到淘汰。西兴渐渐归于安静。在萧山除西兴外,据说新坝、义桥、闻堰、临浦、瓜沥等地也有过塘行。 (二) 去年7月,我参加浙东运河考察团,又一次来到西兴。现在的西兴是那样的清静,在永兴闸侧畔、官河南岸、钱江古塘南侧的过塘行老屋内,新设立了西兴过塘行码头陈列馆。我伫立在陈列馆,细看历史图文,一下子与家乡的“过塘行”地名对接了起来。 家乡的“过塘行村”在慈溪市新浦镇。《慈溪县地名志》载:“过塘行村233户,901人,新闸村民委员会驻地。清末,这一带廒商林立,商业畸形繁荣,因而出现过塘行,代人运盐发货,后遂以此村名。”以过塘行作为村名很罕见,这激起了我对慈溪过塘行探求的兴致。 新浦过塘行的史料几乎空白,经艰苦寻访后,获悉同事前辈、农业银行逍林办事处原主任王岳康正是新浦过塘行老板的子孙。 王岳康的祖父王顺荣是过塘行主人,行号“王荣记”。王荣记过塘行坐落于新浦集镇下面的“七塘”南坡,即现今过塘行自然村的北缘。当年七塘北侧还是大海。据《百年新浦》载:七塘名为澄清塘,它的下洋浦至新闸段于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年-1897年)兴筑。依先筑七塘、后有过塘行的逻辑关系推断,王荣记建于清末无疑。 有一年,一温州海船在七塘的“下闸口”遭劫,王顺荣出面斡旋得以平息。此事件后,王顺荣增强了人脉关系及公关组织能力,开始接触过塘行业务。又一年,一衢山(属岱山县)船遭抢,7名船员有6人被杀,仅存者逃往王荣记过塘行求救。王顺荣救下此人,并为亡者敛尸理后事,于是双方结为至交。从此王荣记好名传开,生意日盛。 王荣记过塘行每天吃饭者有三五十人,其中,过塘客人用餐每天10人左右,过客一般是“一宿二餐”免费。这般规模的过塘行应不算小了。 依我所求,王岳康在家费力寻找过塘行遗物,仅翻到一只担“下饭”的大篮。这种特大的担饭篮是给留守在海船上的过客送饭菜用的。 王荣记货物过塘一般流程是:来自各地的内河船先到七塘前(南)靠塘,再把货物翻到塘上集中暂搁,经“秤手”称量,验货、定价、计酬,或包装或整理或加工或暂存。最后多用牛车拉到二三里开外的海船上。反之,即由海船上驮挑到塘上暂搁,再翻下塘驳入内河船。 王荣记过塘行送出的货物多为盐、棉花、西瓜、杨梅、蔬菜、豆麦、泥螺、虾子、柴爿等。其中盐、棉花、杨梅是三北著名特产;沿海的咸地西瓜又甜又脆,外地人很喜欢;三北盛产蔬菜,蚕豆又大又白,麦子颗粒饱满,都是海岛人所需;泥螺更是三北名品,上海人对此物独有钟情;腌过的虾子是鲜美自然的调味品;柴爿多来自余姚四明山,是舟山渔民船上必用的柴火。 王荣记过塘行接进的货物多为木材、生猪、羊、带鱼、黄鱼、番薯干等。木材多来自闽、赣,是三北农民盖房的必备品;猪羊肉、带鱼、黄鱼是三北民众喜爱的菜肴;三北是缺粮区,每顿白米饭是奢望,要用番薯干充主食。 1937年底,日军侵占杭萧,西兴过塘行大部分停业之时,王荣记过塘行的厄运也来临了。先是王顺荣亡故,紧接着日军入侵三北,王荣记过塘行的10多间房子被鬼子占据。过塘行业务就此中断。 新闸附近除了王荣记过塘行外,另有蔡氏过塘行,规模小于前者。蔡氏过塘行的史料更少。 在三北漫长的海岸线上,为何偏偏会在此地出现过塘行?本地人阮祝林分析原因有二:一是这里与庵东盐场毗邻,处于运盐通道和“走私盐”的线路上;二是新闸北面的海涂上有一条深深的“浦梢”,便于海船驾到闸旁。 海边人常说的“浦梢”到底是什么?有关专家认为,“浦梢”应是潮流沟,现今慈溪市境内有类似较大的潮流沟11条,它们都可成为出海口。 这11个出海口提示我,慈溪的过塘行也许不止这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