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晒书记

    

    

    

    

    读书是人生快乐之事,淘书之趣、藏书之乐,众所周知,而晒书之累,则未必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体会的。

    甬城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每年3月至6月春雨连梅雨,8月至9月台风伴秋雨。空气潮湿,尤其是今年下过几场大雨,书房里的书,摸上去湿涩涩,闻起来有霉味,有些书还出现了霉斑,令人心痛。

    待雨过天晴,择双休日,我启动了“晒书工程”。上午9时许,当太阳晒到阳台窗内时,我将书房里的书从橱柜搬出来,每次搬两档书,大约几十本,将书一本本摊开,搁在合拢的移动晾衣杆上,或者放在阳台地坪上。家里还有一只竹编米筛,也正好用来晒书。

    晒书在古代叫曝书,《穆天子传》中就有记载:“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到明代,曝书已成为一种保护图书的制度了。

    将书平放着晒,太阳只能照到一面,那就得给书翻面;两面都晒过了,厚的书里面还照不透,我就在阳光下快速地翻动书页,让内页阳光均沾。有时秋风吹来,自然地翻动书页,哗哗作响,并散发出好闻的油墨气味。这感觉如农妇晒谷,虽辛苦也有淡淡的喜悦。

    晒到大约下午一点半,太阳就偏西了,阳台上没有阳光,这时就将书收起来,重新搬运回书房,放进书柜排列好。书的分量不轻,一沓沓书搬进搬出,感到有些吃力。

    书房大约12平方米,一面是窗和写字台,另外两面靠墙并排立起六个书柜直到屋顶,书柜中密密麻麻地排满了书,书桌边上、门后背也堆了不少。还有一些已读过或不太想读的书,不得已存放在社区的贮藏室里,但到底有多少本书,没有统计过。

    这一次,我连续作战用了八天时间,放弃午休,晒书、晾书,天天汗流浃背,终于完成了书柜上部玻璃门中所有书籍的晾晒工作。但还有八个底下书橱因为放了一张大画案,橱门打不开,没能拿了来曝晒。

    我不是藏书家,所藏之书没有珍本、善本,也少有皇皇巨著,大多数是因喜欢而购买的普通书,文史哲偏多。还有不少书是作家、学者、师友所赠。价格最便宜的当数1980年版的《诗经》和《诗经选译》,前者定价0.31元,后者定价0.39元,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诗经选译》作为新中国第一套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物,对《诗经》中62首诗按原文、说明、注释和译文编排,实践了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缩短时间距离”的《诗经》读法。后来又购进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藏书”之《诗经》,开本大了,注释的诗有102首。

    上世纪80年代可能是我购书最多的时候,像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五角丛书”,每本五角;1986年版的《弗洛伊德自传》,0.91元;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1989年版,2元,都是在那时候购得的。还有几本旧书压在书柜的底层,已记不清是何年代了。一本《王念慈先生山水画谱》,原版是1923年,甬上收藏家史先生所送。

    晒书时发现,有不少书买来之后,一直束之高阁,如同妃子被帝王打入冷宫。《追忆似水年华》《茨维塔耶娃文集》《静静的顿河》等长篇都未读,还有些书只读了半卷或三分之一,如《人·岁月·生活》(爱伦堡)、《尤利西斯》(上中下);也有些书则读得比较细,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1981年版),书中画满了铅笔、圆珠笔线条,还有批注。《南怀瑾选集》《宁波古代史纲》《王安石诗文选》等书,则是读之又读。

    书房里的书绝大多数为单本,但也有些是丛书类,成套的。《史记》全套,《中国书法全鉴》六册,“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八卷;“布老虎丛书”(散文卷)有史铁生、宗璞、铁凝、陆文夫等人;“文化大散文系列”精装本的有卞毓方、王充闾等人集子,平装本的有梁衡、李国文、李元洛、南帆等十几册。丛书未成套也是一个遗憾。在上届浙江书展中淘得吴梅影著的“北宋星空下”系列的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卷,但“宋四家”尚缺一本蔡襄卷,期待本届书展能补缺。

    当然,有些书内容也有重复的,如王充闾1999年版的《沧桑无语》15篇文章中将《青山魂》《寂寞濠梁》《春梦留痕》《孤枕寻梦》《无字碑》等6篇,收录到2001年的《淡写流年》,又有几篇收到2004年出版的《寂寞濠梁》去了。购同一作者的书时,尚需细细对照篇目,以免部分内容重复。

    对于自己喜欢或想进一步了解的人物,会购买与之有关的书籍。如关于苏东坡,就有林语堂《苏东坡传》、小说《苏东坡和他的大宋》、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洪亮《放逐与回归——苏东坡及其同代人》以及《苏东坡三部曲》《苏轼十讲》等。有一本《苏东坡的山药粥》,原以为是写苏东坡的,购买时书封了塑料膜,不能拆开,等买下才发现,是一本散文集子,文中写到苏东坡的只有同名的这篇。

    有些书并非一次性读完,而是当作工具时时查看的。清人著的《四明谈助》(上下),宁波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这本乡土文献,涉及山川险夷、州县沿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衙署第宅、寺庙宫观、水利交通、市舶外贸、人物事迹、艺文著述……条分缕析,言简意赅,在众多乡邦文献中独成格局。也有至今没读懂的书,如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传密宗气功》,文中有大量藏传佛教词汇,还有藏语、古印度未翻译的词,读起来如同天书。

    有些书当年购买时没觉得多好,现在翻出来一看竟然十分喜欢,如获至宝。如王伯敏著《山水画纵横谈》,收集了上世纪80年代王伯敏先生山水画论文21篇。这本当年未深读的书,现在对于正在学山水画的我来说,读起来入脑入心,获益匪浅。

    这次晒书时还找出了女儿学生时代阅读过的几十本课外读物,保存尚好,征得她的同意,用绳子一捆,送到宁波晚报社,捐赠给贵州凉山去了,算是书尽其用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