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明心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析

    

    

    

    

    方东华           

    

    阳明心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王阳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万物、世道人心、道德教化、社会建设的思想主张,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启益。

    一、心即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心即理,是宋明心学本体论的典型命题。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宇宙即吾心”的思想,并对其作了充分发挥。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强调“心即理”的道理,要求人们切实增强主观能动性,遇事应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强调“心即理”,在于发扬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的自信心。王阳明关于“心即理”的阐述凸显了人性本身的存在,使人们意识到只要发现自我、只要“物、事、理”在我心中,万事万物就具有价值和意义。

    阳明心学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天地的“灵明”,人的内心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能够使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人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可以不断唤醒内心的力量使良知澄明,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成为圣贤,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阳明心学这些观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要求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磨砺自己的德性。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大学生道德境界虽然处于不同层次,但一样具有追求道德完善的能动性;只要激发大学生在道德生活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意识,使其自觉自愿地追求道德完善,则可以在生活中提高思想境界、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知行合一: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内容。王阳明这一主张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时代的道德危机,目的在于倡言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王阳明“知行合一”观的提出,强调“知”与“行”的不可分离性,真知必然要行。“知”是前提,是保障。“行”是要求,是结果。

    首先,“知行合一”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相似境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在他长期探索“内圣外王”的道路后提出的,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最突出矛盾,是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两者之间存在严重脱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存在着不知而行、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难题。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导致知行背离。

    其次,“知行合一”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致的价值目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包含个人与社会两层目标的价值追求。在个人目标层面,“知行合一”思想追求个人品质的养成;在社会目标层面,它追求的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是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两者之间有着共同价值属性。

    再次,“知行合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实现方法。王阳明教育学生,注重情感教学,把抒发自身情感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与“行”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既需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又需要指导大学生将正确认知落实到行动上,避免空谈理论而难以力行。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要重视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致良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我提升法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重要内涵。王阳明认为“至善者心之本体,良知是天理之照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在此基础上,王阳明吸收《大学》里“致知”思想,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的概念。王阳明将人内心的良知与外在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但不是所有人能将其表现出来,因此需要“致良知”,即在行动中体现良知。在王阳明看来,不论什么人,只要讲求身心之学、虔心圣道,即可纯乎天理,成圣成贤。

    “致良知”不仅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培养道德良知的努力方向。

    首先,王阳明“致良知”所提出的通过省察克治达到知善知恶的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价值。王阳明认为,省察克治是时时内省体察,找出私欲并坚决克去私欲的修养功夫。大学生要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察自己思想行为的对错善恶,而不要为物质利益所迷惑。只有不断地审视自我,用更客观的眼光去评判自身、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以积极的思想、昂扬的态度和正当的行为去完善自我。

    其次,王阳明提出的通过改过迁善达到为善去恶的目的,对促进大学生知错必改有重要的引导价值。改过迁善不仅要求改正错误择善而从,更强调的是一种即时性和持续性,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不妥之处,及时纠偏,以防止微小的过错累积成大错。

    再次,王阳明提出要善于在“谨独”之中“致中和”,有利于大学生将道德知识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王阳明心学认为,“心正则中,身修则和”,“中和”就是要将自己不正当的私欲全部克去,表现在言行上就是“发而皆中节”。要“致中和”就需要“诚身”,就算自己独处之时也要保持中正平和。因此,在自我修养上,大学生需要谨独,要善于在独处之时恪守本心,自我反省,努力胜私复理、保持内心中正平和。

    (作者为市王阳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