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妲仪 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等群体的收入增长。这为宁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宁波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沿海发达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众多、创新创业活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总体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也要看到,对标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目标要求,我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中等收入规模总体不足,与橄榄型社会结构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较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收窄、增收乏力;灵活就业群体保障不足、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稳定性差,低学历低技能人群众多、向上流通受限。下一步,我市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聚焦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拓宽收入增长渠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力争到2025年,我市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 一是拓宽收入增长渠道。坚持以产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鼓励勤劳致富,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完善用工服务保障。支持创业创新,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落实创业支持政策,打造高标准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优化营商环境,清除创业壁垒,完善创业服务。加快要素流通变现,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变现,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转让价格形成机制。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更多样化理财产品。 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非国有企业职工薪酬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内部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开展学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等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完善财政调控政策,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南翼地区、偏远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支付比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启动我市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抗风险能力。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发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的安全托底作用,保护灵活就业及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和推广,健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 三是支持重点群体发展。完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培育新时代“宁波工匠”。维护和发展好中小微企业主体,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健全小微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精准开展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增加中高素质劳动者收入,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激励计划,提高人力资本报酬。全面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化行业指导办学和校企合作,完善大学生创业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拓展教育培训、住房租赁等延伸服务,办好宁波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传统农民职业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公平就业机会,放开放宽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强化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双减”。提高城市非户籍人口、农村和偏远地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的机会。优化医疗、养老服务,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机制,完善慢性病医保和大病保险政策,做好养老服务规划,减少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加强住房供应和保障,减轻居民住房负担。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调整完善公租房政策、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试点建设共有产权住房。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