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东 四明山区域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古迹众多,是宁波生态水源涵养和休闲旅游的“大花园”、人文历史和红色革命的“活档案”。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77.5%,拥有全市五分之一的林地、三分之二的大型水库和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水库,有“浙东绿肺”“天然氧吧”之美誉。同时,四明山区域也是革命老区、后发展地区,是宁波推进共同富裕相对薄弱地区。为此,《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规划体系,加大了扶持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到2020年底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21.4万亩,区域林木蓄积量达418万立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但对标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要求,四明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相对薄弱,是宁波推动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下一步,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更好统筹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推进区域生态增绿、产业增效、人民增收,把四明山区域建设成为浙东红色圣地、生态资源宝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谐人居福地,努力打造成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和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试验田。 一是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土地、资产、数字和市场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最大程度地激发区域发展动能。推进农村土地和人口流转、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集成式机制创新。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一户多宅”农房使用权确权分类处置办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广“土地超市”模式,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创新“坡地村镇”建设试点,开展农民“带权进城”探索。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和数字化改革,探索完善股权赋码登记、股份合作社公司化改造和终止退出等机制,建设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系统”。深化生态产品价格改革,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价值实现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试点,探索制定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制度,建立“两山银行”试点平台,推动生态资源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和市场化运作。 二是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价值,善于在发展的不充分中探索共同富裕发展的新空间。充分挖掘四明山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资源价值,构建具有四明山区域特色的“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带动四明山居民增收创收,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大力发展优质粮蔬、特色水果、名贵药材、精品花木等高价值生态农业,培育浙贝母、竹、茶全产业链,丰富四明山农业品牌体系。推进旅游与生态保护、文化激活、教育拓展、消费升级等相融合,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多彩四明”文旅体系,提高“浙东红色圣地”知名度,巩固旅游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森林、风、光等资源产品价值化,加快森林资源核算,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开展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推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聚焦文教、卫健、治理的现代化,精于在发展的不平衡中建立“均衡优质”保障的新体系。坚持均等化、一体化方向,加快构建区域配置均衡、优质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四明山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化,围绕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就业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实施“红色四明”“优学四明”“健康四明”“颐养四明”及“甬上乐业”四明行动,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四明山区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分钟养老服务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法治、智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广应用“五彩梁弄”数字乡村平台。强化风险防范,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提高山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投资研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