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春 最近,两则关于“唯第一学历论”的新闻,备受公众关注。一则是上海交大一名法学博士,屡次求职被拒,一则是北大数学学院一名博导,遭保研学生嫌弃,只因他们“第一学历”是非985、211名校的。 “唯学历论”,曾鼓噪一时,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和批判。现在,又出现了“唯第一学历论”,依笔者看,这其实就是换了马甲的“唯学历论”,必须坚决摒弃。 何谓“第一学历”?从坊间议论看,就是在高考时考取的那所学校就读后所取得的学历。毋庸置疑,高考分数,代表着一个人的学习水平,但经过高校学习,他的能力水平发展如何,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牌子。有媒体披露,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院校。 此前,教育部曾多次对“第一学历”问题作出权威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不管有没有这个概念,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明里暗里设立“第一学历”条件招人的,依然屡见不鲜。 在学历上“设门槛”“做文章”,往往是用人单位招收新员工的通用做法。在这个“硬条件”上,不管是不是人才,也不管岗位是否需要,一些用人单位就是一根筋地搞“一刀切”:该招硕士的招博士,该招本科的招硕士,该招专科的招本科,甚至只招“第一学历”是名校的。这让许多学历不高、能力强的人才痛失入职的“敲门砖”和“入场券”。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做法就是“学历歧视”。同时,也易导致人才的浪费。 现如今,为何持“唯第一学历论”者还那么有底气、够霸气?这是因为,就业市场还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简单地说,就是用人单位处于主动地位,想招谁不招谁,自己说了算,不怕招不到人。你即便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人家不要你,你也只能干瞪眼。 当然,用人单位招人时,在学历上设置一定的门槛,本无可厚非。要不然,就是大海捞针,浪费招人成本不说,在现实中也根本做不到。但以“第一学历”划杠杠,一点道理都没有。“第一学历”好坏,那只是“过去时”;凭空臆想他以后能给你单位带来什么,那也只能是“将来时”;招聘人才,更应抓住的是“现在时”:他现在能干什么,又能干成什么。那种先入为主的“唯第一学历论”招人做法,就是用人单位把人才作为“装点门面”需要的虚荣心在作祟。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如何识好才、引好才、用好才,还是那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而言,拓宽用人渠道,增加用人岗位,科学合理地制订识才、引才、用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一味地图省事死死抱着“唯第一学历论”不放。 我们有理由相信,“唯第一学历论”终将被时代抛弃,“唯能力论”必将成为时代主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吃香、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活力。 最后,笔者还想建议一点。无论什么样的用人单位,都要在善于用好员工“才”的同时,重视考察员工的“德”: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