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琼 “十四五”时期,我市提出“甬有优学”行动,这是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一环,而推动我市教培行业改革,则是破除教育“内卷”、实现“甬有优学”的关键之举。近几年,校外培训行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在资本加持下存在机构良莠不齐、过度宣传、超纲教学等现象,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环境。为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市全力打好“摸底战”,全面排查行动进一步深入深化;着力打好“整改战”,校外培训行为进一步规范规整;蓄力打好“攻坚战”,“营转非”工作进一步压紧压实。接下来,我市要逐步扭转教育行业产业化倾向,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在教培行业改革的源头、重点、难点上狠下功夫,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均等,推动教育培训行业改革提质见效,展现“甬有优学”美好景象,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教育标杆。 一、控制源头,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优 课后服务是重要的育人场。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是实现“甬有优学”的源头工程。 一是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就完成作业并进行素质拓展,如学校开设各种兴趣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积极吸纳家长参与,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二是加强安全责任。各区县(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完善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把各项学校安全管理延伸至课后服务期间。依法界定学校、老师在开展课后服务中的安全管理责任,全面落实中小学校方责任保险、附加无过失责任保险,全面确保师生安全。 三是优化师资力量。促进优质师资回流,放宽年龄限制,支持培训机构的名师校长等优秀教师资源回流到公办民办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通过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方式,推动城市学校教师流动到农村学校、优质学校教师流动到薄弱学校,并将教师轮岗经历作为优先评选条件之一。 四是完善经费保障。健全财政拨款与合理收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制度,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措施,明确服务性收费、代收费标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及时结算、定期公布,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发放相应补助。 二、把握重点,加快教育培训转型升级 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是这次教育培训行业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切实破除“教育内卷”、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甬有优学”的重要途径。 一是出台转型政策。我市梳理、汇总、完善现有政策中关于校外培训机构工作章程、组织机构等内容,加快出台配套专项政策,加快推进地方性法规,使有关机构成为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有生力量和辅助机构。市科技、民政、文旅、体育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艺术、体育、科技、托育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行业标准,打通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的通道。宁波市教育培训行业促进会、民办教育协会等学会协会要加强行业引导,发布行业意见书,为地方实践提供专业转型方案。 二是优化转型流程。健全“甬信培”资金监管平台,制定统一验资流程,进一步简化换证、登记、变更、注销等工作流程,规范清算、债权债务公告等步骤,制作“一件事”场景式服务清单及配套流程图。教育、民政等部门健全教育培训从业者再就业机制,储备充足岗位资源,主动开展入企对接,提供精准公共就业服务。 三是坚定转型方向。发展形态转型,一部分选择继续做学科教育的机构可以与公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课后托管等有益补充服务;业务内容转型,另一部分机构可以从学科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等其他内容教育。 三、突破难点,健全执法监督责任体系 对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既属于教育部门治理领域,又属于各部门综合治理范畴,需要标本兼治,握指成拳。健全执法监督责任体系,是突破校外培训多头管理问题、解决校外培训监管漏洞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甬有优学”的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常态化管理。对学科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职业技能类、科技类培训机构实施归口管理,市科技、民政、文旅、体育等相关部门依据职责,探索建立校外培训机构信用分级评定、严格审批、动态管理等机制,完善“白名单”制度,形成综合治理格局。 二是加强协同化管理。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治理联席工作制度,由市教育部门牵头,公安、司法、住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消防救援支队等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育执法队伍,并制定校外培训监管部门责任清单,明确部门工作职责。 三是加强网格化管理。建立网络化管理体制,结合地方实际,将部分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执法事项纳入地方政府综合执法范畴,落实乡镇、街道政府的属地责任,充分体现村、社区网格员的功能优势,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发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新闻媒体等发挥广泛监督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