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前些天下班回家,碰到楼上两邻居挡在电梯门口吵架,一问缘由,原来是因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事情,一个硬是要把自己电动自行车推到楼上去,另一个硬是不让。据了解,这两位已不是第一次为电动自行车上楼的事情闹不和了,上次物业调解不成,最后还惊动了派出所民警。 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是引发小区火灾的一大隐患,被媒体形象地称为“不定时的炸弹”。根据相关部门数据,全国每年约发生2万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其中80%的火灾为充电时引发。为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调整政策,对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充电、停放的问题,作了相应规定。 比如,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非经营性个人,最高可处以1000元罚款。但现实中,此条例的执行可谓困难重重。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关键在治本,注重源头管理,既需要“蛮管”,也需要“巧治”。 以电动自行车上楼为例,相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做类似危险的事情,之所以上楼,无非是为了充电便利和防盗。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小区集中安全存放和充电设施配套到位,使居民充电方便、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电动自行车上楼这样的日常琐事,看似细小,隐患却不小,事关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折射社会治理水平。 社会治理只有多一些绣花式治理措施与耐心,将群众的烦心事变成管理部门的心头事,类似“电动自行车禁止上楼充电”执行难的问题才能得以舒缓、破解,城市才更有温度,生活也才能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