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棠遗爱,甬城永祀——

宁波城隍庙里的四位陪祀神

▲城隍庙内纪念地方官的怀棠祠。怀是怀念的意思,棠则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怀棠祠内的八大陪祀神,除了钱肃乐,其他人都是明州的刺史或鄮县、鄞县的县令。
▲鄞县城隍庙的八块碑刻,如今在大梁街的天之海大厦内。(摄影 朱晨凯)

    

    

    

    

    

    

    周东旭 

    

    今年是宁波建城1200年,关于这宁波建城,一是“明州城”的概念,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唐长庆元年刺史韩察迁州治于三江口,建子城;二是城池的概念,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区别是,古代的城市一般指城墙以内。

    至于城池,则有相关的礼制概念,比如都有城市中轴线,有子城、罗城、城门、护城河。《周礼》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礼制对建城影响深远的一段话。

    一

    古代城市里也有许多“标配”建筑,比如孔庙学校、衙署、城隍庙、社庙、寺庵、宫观等。明代开始,城隍庙也成为一个城市的标配。

    城隍,“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城隍本来是指守护城池之神,后来慢慢从自然神演化至人格神,成为护卫地方、保境安民、剪除凶恶的冥官。而且,凡有城池的地方均设有城隍庙,所以如今宁波,除了宁波府城隍庙,还有鄞县城隍庙,原来在大梁街,后改为大梁街小学,而今还有八块碑刻在天之海大厦。

    象山石浦的城隍庙,现在也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气势恢宏。为什么石浦也会有城隍庙呢?因为明代的时候设置卫所,凡卫城、所城均有城隍庙。历史上,一些忠肝义胆的人,常常被供奉在城隍庙,成为城隍神,如北京的城隍庙里有文天祥,河南开封的城隍庙里则是包拯。

    我们宁波府的城隍神,叫纪信。有一出《取荥阳》的京戏,讲的就是纪信为救汉王刘邦,李代桃僵,最后被项羽烧死。刘邦得了天下,就封纪信为城隍之神,享受百姓朝拜。

    二

    宁波的城隍庙,去年修缮后重新开放,从古建筑修复,到传统工艺的保留和融入,还增添了几尊神像。

    据在城隍庙工作了20年的地方文化爱好者林宇镇先生回忆,原来城隍神边上有八大陪祀神,分别为韩察、应彪、王元暐、黄晟、沈承业、王安石、张琪、钱肃乐。城隍庙维修后,一并塑在怀棠祠里。

    从八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宁波历史。

    这八位陪祀,除了钱肃乐不是地方官外,其他人都是明州或鄮县、鄞县的一把手。明末,钱肃乐与张苍水在城隍庙聚义起兵。沈承业是五代时首建城隍庙的郡守,张琪则是明初迁建城隍庙的郡守。王安石治鄞三年一千天,影响宁波千年,在城隍庙享受一份冷猪头肉,也是理所应当。

    现今说说唐代的四位。韩察是唐代长庆元年迁治建子城的刺史,应彪是修建灵桥的刺史,王元暐是修它山堰引水入城的鄮县令,黄晟是修罗城的刺史。

    韩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韩休曾孙,唐元和十一年(816年)为河东节度判官、侍御史,后任京兆府富平县令、明州刺史等职。《全唐诗》存诗一首,“韩刺史察,京兆人。长庆元年(821年)刺史,易县治为州治,撤旧城更筑新城。功大而民不知役。韩杍材为文记之。”《嘉靖志》里,用了“功大而民不知役”七个字,评价这位太守。

    有一个朋友和我说,821年是牛年,韩休之子韩滉,是《五牛图》的作者,不妨做点建城“牛”文章。我想也是十分有创意。

    三

    清代诗人李邺嗣的《鄮东竹枝词》诗云:“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载人驱车马过,可知遗泽是应彪?”灵桥修建于长庆三年(823年)。应彪原应写作殷彪,《宝庆四明志》卷一《郡守》记载:“应彪,长庆三年刺史,建浮桥,跨江五十五丈。”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父亲弘殷讳而改为应彪。

    还有一篇殷彪的墓志铭,虽有缺字,大概能读出他的简单生平,殷彪,字文穆,他的先人是陈郡人。长庆初年,授官金州刺史兼侍御史,又调任明州刺史。在任上,有不少政绩,最后死于明州任上,丧葬从俭。

    唐太和七年(833年),王元暐做了鄮县令,首要任务便是修筑樟溪引水工程。当时的设想是这样的,在樟溪入鄞江的山口建筑一道拦水坝,挖一条新的引水渠把淡水引入南塘河再入日月双湖,使得平时的樟溪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河,等到洪水期到来时,则七分入江,三分入河。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在哪儿选址,如何筑堰,水利学家们会抽丝剥茧进行分析,各种巧妙之处,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民间流传着许多“十兄弟”“打血桩”等传说,想来这一千多年前的筑堰工程,是异常艰难的。

    《四明续志》中说:“唐太和七年邑令王侯元暐相地之宜,以此为水道襟喉之地,规而作堰,截断潮汐,导大溪之流,自堰之上,北入于溪百余丈,折而东之,经新安、许家,会普宁寺前小溪唐家堰新堰面此前港也。自普宁寺东分流,北入惠明桥经仲夏此后港也。”

    它山堰的边上就是它山遗德庙,庙的大殿中供奉的就是王县令,两边是“十兄弟”,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也有矮的,有和尚,也有工匠。这或是雕神像的工匠的巧思,也可能是一种图腾式的雕塑,一如八仙组合,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员。

    四

    黄晟,字明远,鄮县人,身材矮小,一次去投军的时候,没被录取,后来被刺史羊僎看上,任为辅将。

    唐末是个乱世,黄晟以战功授散骑常侍、浙东道东面副指挥使。景福元年(892年),成为明州刺史,保境安民,广招文士。江东文士多来归,黄晟筑宅安置,称“措大营”(今在君子街)。

    明州早年民苦野居,乾宁五年(898年),黄晟率民采石筑罗城,保一州生聚之安,周长18里,又重建奉化江东津浮桥。他在任18年,为官廉正,后封江夏县开国子。临终上疏,勿让子荫嗣,府库所蓄,皆题“送使”字样。

    这四位唐代的地方官,若论功劳人品,确实值得在城隍老爷边上,分一脉香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