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相录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日期2019年11月 |
元稹在中唐文坛地位超凡,与白居易齐名,史称“元白”。然由于穆宗朝仕宦之迷局与《莺莺传》写作主旨的被误解,元稹又背负投机与薄情之恶名。 那么,历史上的元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相录在为元稹编订年谱、校注作品后,发现元稹并非如后世文人批评的那样不堪。周相录首先从元稹形象接受史切入,以合乎逻辑的分析,详细讨论元稹结交宦官以求仕途升迁的历史事实。《旧唐书》是最早、最完整叙述元稹生平事迹的文献,可就是这本让诸多学者深信不疑的史书,周相录却发现在一段不足50字的记载中,至少存在三处不小的漏洞。同时,也正因这一历史记载之疑问,周相录抽丝剥茧,慢慢勾勒出元稹在身后1000多年被接受的历史轨迹。最有意思的是,当作者考察整个中唐以至大半个晚唐历史后,竟发现没有人叙述元稹结交宦官以求仕途升迁之事。元稹形象的扭曲,着实耐人寻味。 紧接着,周相录潜入元稹诗歌,开启重新认识元稹的新阶段。元稹的诗歌在历朝历代的接受情况各不相同:从中唐接受元稹诗歌的现象较为普遍,到晚唐五代元稹影响逐渐式微,再到宋元时期主要学习效仿元稹篇幅较短、触物感怀的诗作,再到明代元稹诗歌的接受更趋多元化,直至清代达到元稹诗歌接受史的高潮。这一流播情况,折射出历代文人对元稹诗歌的爱恨情仇。 在周相录看来,理解元稹一生政治上前后转变的关键,是“经”与“权”的选择;而评估元稹一生文学成就的关键,是文学史与文学价值的区分。 (推荐书友:郑从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