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祚丰:老茶人打起新算盘

    

    

    

    冬日暖阳下,松阳的绿色茶园覆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午后,位于赤寿乡半古月村的生态茶园里,周祚丰正带着几名茶农劳作。

    “你们城里人都以为,入冬后,茶园就进入农闲了。其实这时候,恰恰是茶园管护的关键时期。”周祚丰是村里的种茶大户,经营着40亩茶园。和茶园打了半辈子交道,让他成了土生土长的“茶博士”。

    原来,经过一年多批次采摘,茶树体内的有效养分消耗殆尽,加上气候寒冷,冬季是茶树一年当中最脆弱、最需要呵护的阶段。“现在加快树体恢复与树势培壮,确保来年春茶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周祚丰头头是道。

    松阳生态优越、资源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的“横山茶”“万寿茶”“下街茶”,弥香远近,半古月村更是浙江名茶——“松阳银猴”的发源地。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稻谷种植,茶树只零星种植于山上,产量不高、效益也低。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松阳县将茶产业打造成为富民支柱产业,大力推广茶树种植。现年60岁的周祚丰便是其中一个“吃螃蟹”者。

    “起初家里的5亩地用来种茶,后来开始承包责任田,慢慢地规模做大了。”周祚丰说,大伙看到种茶确实能挣钱,也把水稻、柑橘这些改成了茶叶。在种茶大户的带动下,村里90%以上的山地变成了茶园。

    田间、山边,连绵起伏的茶海带给半古月村的不仅是流连指尖、唇边的茶香氤氲,还在于“绿水青山”背后看得见摸得着的稳定增收。据测算,在疫情发生之前,该村一亩茶园的平均收益可以达到1.1万元。

    “但疫情发生以来,尤其是今年,因为生产和流通成本增加,茶园的效益有所下降。”周祚丰坦言,这让他对茶园的下一步发展有了新的计划,比如结合自己多年的茶园养护经验,继续引进特色珍稀品种,进行茶种改良,培育品牌,走高端茶、高附加值的路径。“下一步,我准备引进名种‘金镶玉’,先小范围试点,逐步形成本土优势。”周祚丰说。

    立足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周祚丰的“新算盘”里,藏着半古月村的“共富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