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其炎:小榨菜谱出共富曲

    

    

    

    初冬的风打在脸上略疼。

    “多谢魏总啊,今年的收购价从去年的每公斤8毛涨到了1.5元……”又到了包心芥收割的季节,在谢家路村田头,菜农刘兰香与魏其炎交谈甚欢。这些年,得益于魏其炎的蔬菜精制厂,刘兰香每亩地毛利润有2000多元。

    魏其炎的厂全名为余姚市第五蔬菜精制厂,榨菜加工是其主营业务之一。

    1983年,看到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榨菜鲜头每公斤4分钱也没人要,24岁的魏其炎从工厂出来“捯饬”榨菜。当时的姚北地区榨菜种植面积约2万亩,亩产值不到500元。魏其炎开始加工坛装榨菜后,第一年向菜农收购了6万多公斤鲜头,每公斤收购价为4分8厘,菜农很高兴。

    为了打开销路,魏其炎一个人前往山西、河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以请人代销的方式销售榨菜。货款被拖欠的事经常发生,但农民的收购款必须结清,常常出现亏损现象。

    “最辛苦的一次是到山西榆次,5车皮榨菜发到后,代销单位的经理却出差去了,别人不认账。那个冬天冷得要命,我在榆次火车站用稻草当垫被、草包当棉被,刚要睡着又被冻醒,就这样一连等了7天。榆次蔬菜公司的经理就这样被我感动了,后来成了稳定客户。直到1985年,我才赚了6000元钱。”说起当年的创业史,魏其炎感慨万千。

    就在那一年,当时的夹塘乡五大队(黄墩潭村)村办菜厂因为连年亏损,村干部找到魏其炎,希望他承包下来。就这样,魏其炎创办了余姚第五菜类制品厂,后更名为余姚市第五蔬菜精制厂。当时,泗门湖北乡老好吃菜厂已开始生产余姚第一代小包装榨菜,在上海一带销路很好。魏其炎果断向他们学习,投资60多万元引进了当时先进的小包装榨菜生产线,并从当地农民中招了30多名工人,培训后成为骨干。

    此后,魏其炎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000余万元,向精制榨菜产品进军。同时,他注册了“黄潭”商标,产品由单一的榨菜向包心芥、酸菜等延伸,“黄潭”也成为宁波市名牌。现在,余姚市第五蔬菜精制厂年加工能力已有1300多吨,采用订单形式向农民收购榨菜鲜头,涉及泗门、临山、小曹娥等4个乡镇的2000多户农户。

    为了带动农民致富,魏其炎牵头成立了余姚黄潭蔬菜产销合作社,榨菜、包心芥种植面积3000多亩,亩产值5000余元,每户农户每亩年收入8000多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