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洲 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于12月13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双减”等词入选本次发布的十大流行语(12月14日澎湃新闻)。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干扰,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盛行,短视化、功利化倾向明显。推动“双减”工作见行见效,从本质上说是对既往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旨在回归育人初心,重塑学校教育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应成为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裹挟下,过去的学校教育深陷高负低质的囚徒困境,重智轻德、弱化音体美劳成为沉疴积弊,超前教育和过度教育愈演愈烈,叠加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导致学生课业负担日益沉重,学习生活更趋单调。靠加大作业量、增加校外培训带来应试能力提升的背后,是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代价。实施“双减”政策,无疑将促进学校教育育人价值的转型,坚持五育并举,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书育人主体功能,从而以“课业负担的减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知行合一,提质增效。“双减”政策想要真正见效,关键在于守好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减少学生作业,让学生校内“吃饱”、课内“吃好”,遏制其参与校外培训的需求和冲动。为此,中小学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推进深度学习,提升课堂效率,以老师优“教”引领学生优“学”,以实现应教尽教、提质增效。同时,注重知行合一,强化综合实践教育,在立足学科素养、打通学科壁垒的基础上,链接知识与生活的生长点,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既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又能着力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坚持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单一的评价体系、单一的成才选择,必定会加剧教育内卷。实施“双减”政策,学校教育应依据学情,精准研判,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径,积极推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深化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分类作业等举措,不断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个性需求的教育。在提升课堂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快建构各具特色的学校课后育人体系,挖掘学生兴趣特长,丰富课后托管供给,引领学生张扬个性、释放天性,满足“作业、实践、扬长、扶弱”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回归陪伴重点,重塑家庭教育理念。作为育人共同体的薄弱环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然有待强化,而非可有可无。实施“双减”政策后,家长应重塑教育理念,明晰育人责任,从应试化回归素质化,从焦虑化回归理性化,纠正靠贪多求全的“填鸭”教育和超前超纲的“揠苗助长”等不科学手段提分赋能的错误观念,在育人途径及方式上,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协同配合。“双减”,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躺平”,更非放任自流,而是需要回归家庭教育本位,把用心用情的亲子陪伴作为改进重点。应该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良好的品性修养不能只从书上习得,更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再多的金钱和物质也弥补不了孩子曾经缺失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应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