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有未曾经我读

    

    

    

    

    时光快如箭矢,转眼又到岁尾。于是和往年类似,各大出版社纷纷列出了诸如“本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本年度销量最佳书籍”之类的榜单。一来是在时间的节点上做个总结,二来也有一份推荐的意味——这么好的书,人家都看了,你也买几本看看吧!而那些喜爱阅读的人们对一整年来阅读的书籍也有类似于出版单位的反应。笔者近日就在朋友圈中看到不少人图文并茂地晒出了自己的“2021年阅读书目”,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你也晒个‘阅读总结’呗!”有友人这样建议,但我婉拒了。阅读本是私人的事,何况我也不是什么学者专家,我的阅读偏好根本不足为范。然而有一点我倒是承认的:我喜爱阅读。首先,我阅读并不为打发时间。没有时间,我也会抽出时间读几页书。其次,我未受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训导的影响。对我而言,阅读是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而吃饭和睡觉,又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呢。

    现代社会,人们的喜好越来越多元化。有人喜爱阅读,有人喜爱电影、旅游……个人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不爱阅读的人中有一类,觉得读书没啥功效,反而浪费时间和金钱。这种观点虽说有些反智,但我愿意相信,一旦他们真正领略到阅读带给心灵的补益与滋润,是大有可能爱上阅读的。现下我观察和思考更多的倒是另一类现象:有部分读者过于推崇阅读的作用,把阅读完全量化为知识和智慧,这倒是需要警惕的。

    有人一味追求阅读数量。阅读到底为的是什么?是为了开阔眼界和心胸,获得知识与智慧。但此间其实存在一个悖论:我们因为觉察到了自己的无知,才希望通过书籍去增知,可当你真正博览群书,且将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进行实践后,你会清醒地发现,读书越多越会觉察自己的无知。那种唯恐旁人不知自己阅读量可观的骄傲心理,在我看来和信奉阅读无用论并无本质区别。

    读书亦有门槛。最基本的门槛是思考能力。不怕你不会思考,就怕你不去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谁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没啥意义、没啥价值的书。但只有遇到了它们,你才会为自己能读到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光辉的作品而欣喜。书有良莠之分,看了一大堆书,不加思辨,囫囵吞枣,如若这般,哪怕你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又能怎样?

    有不少人用阅读来抵御现实的荒诞。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现实沉重的倾轧下,找不到出口时,我们往往会庆幸:还好有书啊,它构建起了一个能暂时屏蔽掉外界丑恶、艰难、无耻的乌托邦、世外桃源,可容我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可别忘了,没人能一直做鸵鸟,我们最终依然得去面对现实世界。我们一定曾经看过一些反映人间灾难的书籍,像我这样情感脆弱的人,还会为之落泪,会在惠而不费的同情中感受到一种道德优越感。后来我发现自己太可笑了。同情和共情是两回事,前者出于恻隐之心,后者要求感同身受。完全的感同身受基本不可能。我借着阅读,其实只是了解了那份苦难,丝毫没有帮助过苦难中的人们。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有“知”,却未“行”。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而很多时候,“知”被我们误解为了“行”。

    阅读固然能让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可不论你看得多远,天空依然高阔,前路仍旧漫长,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也将永无止境。所以不必沾沾自喜于所谓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真正的智慧一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无知是常态,获知即进步。还是保持阅读,保持思考,保持谦逊踏实的态度吧!在书籍中更多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然后更为勇敢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