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摄影:李磊明 |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已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市委强调,要谋深谋实港产城文融合发展路径,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不断繁荣港城文化。为此,应当重点把握本质内涵、推进体系、重点突破和特色路径等四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造和经济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竞争力,加快推动我市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 一、锚定一个本质内涵 1、明确并坚守本质内涵,有利于宁波文化建设始终把握一条主线,保持接续推进的定力 为宁波文化建设战略锚定一个本质内涵,在决策层面能发挥三大作用,以期做到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其一,文化概念定义本身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把握好一个主体性概念,可以保持对客观规律认识不偏差;其二,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断与时俱进、迭代更新,认清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可以把握住工作主线不动摇;其三,唐诗之路、运河文化、宋韵文化等各类文化热点层出不穷,彼此之间互有交叉,厘清区域文化建设的长久目标,可以保持文化建设基本框架接续推进。 2、宁波文化建设本质内涵就是提升宁波区域文化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文化要素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核心要素。以此为遵循,宁波要从增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综合竞争力的视角出发,把文化建设作为与“港产城”相并列的区域发展一级主体领域,并将文化作为与人才、科技、产业并列的城市竞争四大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区域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就是不断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 二、细化一套评价指标 1、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提升宁波文化工作层次 今年3月底,市委主要领导在《浙江日报》刊文指出:宁波着力推动“港产城文”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首次将“文”摆在与“港”“产”“城”等城市核心优势并列的重要位置,表明文化的作用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隐性变为显性、从支撑力升级为引领力,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也应看到,当前我市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体系和实际发展层次,还没有达到全局性高度、主体性地位、引领性作用,文化建设现实基础尚难以达到港产城文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 建议构建一套基于文化建设本质内涵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适当合理把指标分解给相关牵头部门。这些指标任务既来自当前实际工作分工,又对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增加新的工作内容,力求在现有工作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实际工作有所突破、有所提升。这套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个一级指标:文化社会功能、文化都市功能、文化要素功能、文化产业功能,文化和合力、导航力、识别力等12个二级指标,以及市民文化教育水平、文化消费发展水平、文化人才等48个三级指标。 2、加强相关部门的文化工作职能 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部门在文化社会功能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由各级宣传部门牵头,促成各部门合力,更好发挥社区的“城市细胞”作用,引领城市价值信仰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二是进一步强化文广等部门在文化都市功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由文广部门牵头,联合住建、规划、人社、文旅等部门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类单位共同塑造城市个性和魅力,促进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文化传播。 三是进一步强化经信委等部门在文化要素功能建设中的纽带作用。由经信委牵头,联合科技、发改、商务等部门共同推动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要素集聚,激发文化要素集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四是进一步强化发改委等部门在文化产业功能建设中的激励作用。由发改委牵头,联合经信委、商务等部门和各区县(市)共同推进文化产业的品牌化、高端化、新型化,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城市支柱性产业。 五是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和政策配套,激发文化创新活力。通过创新完善和用好用活支持文化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措施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新性,提升城市文化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推动一批重点突破 重塑评价体系是推动宁波文化建设渐进式提升的必由途径。要实现文化竞争力跨越式提升,须找准具有基础性支撑、关键性作用的重点突破口,尽快形成一批看得见、叫得响的硬核成果,领衔带动文化竞争力整体提升。 1、为解决文化传播干的多、知道的少的问题,迫切需要统筹整合城市国际营销 2、为解决文化品牌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迫切需要集中力量打造一个城市文化地标,讲全故事、形成基点 宁波有很多来了必看的文化IP,但鲜有一定要到宁波来看的独一性文化地标。从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洪崖洞、开封清明上河园等网红文化现象看,一个城市应该至少有一个让人不得不来、不得不看的顶级文化地标,并以此带动拓展整体文化内容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宁波现有和在建的文化地标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全力打造一个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宁波辨识度的文化“尖峰”标识,解决文化地标出圈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渐推动文化地标衍生拓展覆盖,解决地标打造四面出击、碎片化问题。建议文化地标可从天一阁·月湖、宁波博物馆或者大运河等之中择一而建。 3、为解决文化产业星星多、月亮少的问题,迫切需要培育若干头部企业 4、为解决文化人才资源多、大师少的问题,迫切需要启动创建“宁波文帮” 宁波文化名人辈出,在当代文化领域各细分行业都活跃着大批宁波籍或有关联的名人大师。要打响“宁波文帮”的旗号,以“全球视野、时代精神、中国价值、宁波表达”为宗旨,广泛吸引宁波籍或有亲情、宗族、地缘关系的文化名人共建家园文化,为其量身打造国际论坛、专项活动等专业平台,形成宁波新兴文化品牌。这是拉高宁波文化“海拔”,快速提升宁波文化发展层次的必由捷径。 四、探索一条特色路径 1、社会力量参与是宁波文化建设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特色路径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从近代闻名海内的“宁波帮”到现代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历来是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文化建设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宁波现有全国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文化资源较为稀缺,政府作为开发主体难免存在投入大、周期长、运维难的问题,社会力量在资源投入、持续运营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实现互补。三是宁波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势头足、热情高,在参与文化建设中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和鲜活经验。 2、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全面深入参与 实施“1+N+若干模式”,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全面深入参与。 “1”就是出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突出社会主体,注重特色优势,兼顾综合效益,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发展环境。 “N”就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治理、文化公益服务等文化建设的N个方面,分别根据试点实施情况,出台专项性政策文件,不断细化完善转型的政策细则。 “若干模式”就是经过2年至3年努力,基本形成我市文化建设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模式,搭建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平台载体,推广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典型经验,培育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运营机构,形成一套有序参与的管理体系,强化一套加快发展的保障机制,使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机制更加顺畅、管理更加规范,成为宁波推动文化建设的特色途径。 (执笔:罗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