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察运河古纤道(何良京 摄) |
“水”,珍珠般洒落四明大地 东钱湖、它山堰、浙东运河……一项项穿越时空的水利工程,见证了这座城市与水相伴的千秋岁月; 塘河纵横,水网密布,三江汇流,通江达海。溪流、江河、水井,湖泊、海湾、港口,水的形态丰富;塘、堰、埭、碶、闸、浦,水利工程多样; 王元暐、王安石、吴潜、杨懿……一个个治水先贤,一桩桩治水故事,讲述着这片土地因水而兴的璀璨历史。 绵延的姚江水从远古流淌至今,哺育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也唱响了宁波水文化的序曲。距今8000年的井头山出土了大量的海生贝壳和渔猎动物骨骸,是华夏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7000年前河姆渡的稻作因水而生,河姆渡人挖的那口水井成为中华第一水井; 商周时期,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战国时期,越人在姚江边建立了宁波最早的港口——句章港; 宁波既是中国大运河的终章,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序曲,兼得通江达海之宜,坐拥南来北往之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和内外交流的繁华商埠; “宁波具有世界级意义的文化遗产大多与水密切相关。”宁波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文杰说,浙东运河宁波段“两段一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山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杭州湾海塘与海上丝绸之路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在宁波人的心中,水不仅是营造温暖家乡情味的元素,也是续接地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水文化研究风生水起 “一部宁波发展史,半部城市治水史。”水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母体文化”和“源文化”,但在2014年之前,宁波还没有一个研究水文化的专业机构,研究水平远远低于相邻的绍兴市。 2011年9月,《宁波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宁波水文化:一座文化的富矿》,呼吁重视水文化研究,建议筹备宁波市水文化研究机构。 此报道引起宁波市水利局领导的重视。从2012年起,该局启动前期准备工作,筹组市水文化研究会。2014年5月,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由市水利局直属的三家企事业单位(原水集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农村水利管理处)共同发起,市局直属单位、区县(市)局及行业内企业事业单位作为会员、理事、常务理事单位,同时也吸纳了部分关心水文化的社会人士加入研究会。研究会由退居二线的驻市水利局纪检组原组长沈季民担任首任会长。 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成立6年来,深入挖掘、保护、传承水文化,将水文化融入生态文明、水利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之中,助力水库、大型湖泊水文化建设以及古代水利工程申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个电话“触动”申遗之旅 2014年下半年,沈季民与省水文化教育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在电话中商讨工作,对方不经意地说起正忙于通济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事。他马上打听起具体的背景,原来这是世界灌排委员会刚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水利部非常重视这个新项目。“难道宁波的它山堰不具备申报条件吗?它山堰历经1180余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是古代水利工程持续利用的典范啊!” 沈季民当机立断,几乎是执拗地邀请这位负责人第二天来宁波考察它山堰。放下电话他就向市局分管领导汇报,同时与鄞州区水利局、鄞江镇政府等沟通联系。次日,即陪同省水利水电学院(简称省水院)的相关专家到它山堰实地考察。但是,时间实在太仓促了,第一次申报未能通过。 一次不成,再报第二次。后来,沈季民得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谭徐明是世界灌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而谭教授对宁波的水利早就关注,对它山堰也非常了解。他又及时传递了这个信息。鄞州区政府特地邀请谭教授及其团队,全力参与指导并推进该项工作。2015年10月13日,世界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宣布,它山堰入列世界灌排工程第二批遗产名录。 “抢来”古海塘申遗资格 2015年11月,在一次省水院召开的全省水文化专委会的会议上,一些专家提出,支持钱塘江北岸海塘申遗。沈季民一听就沉不住气了,当即提出:难道钱塘江南岸没有海塘?没有足够分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吗? 接着,他陈述理由:钱塘江北岸海塘主要体现为御潮功能,保护塘内的生产生活;而钱塘江南岸海塘,最先也是为了御潮。以宁波的慈溪市境、旧称“三北”地区为例,其平原大部由海涂围筑而成。11世纪初,海岸大致在今临山、浒山、龙山一线。经北宋庆历至元代至正,300年间与大海搏斗建成大古塘,岸线始告稳定。明初,滩涂淤涨,开始大举围垦。至今600年来,重重围拓,造出了600多平方公里的“三北”平原,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钱塘江南岸海塘除了促成围海造田,产生了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外,还具备抵御外族侵略的重要功能。从宋代设置沿海制置使,到明朝戚继光等抗倭、清朝的抗英抗法、近代的抗日等“四抗”历史,以及明清期间浙东沿海一带建立诸多“卫所”,今天尚存的镇海口炮台遗址、城塘合一的镇海后海塘等,无不说明钱塘江南岸海塘是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2016年8月,在杭州“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和申遗学术研讨会”上,沈季民再次亮明观点。与会的宁波、绍兴、萧山等地专家也从各自的角度阐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钱塘江古海塘申遗,理应包括宁波、绍兴、萧山区域的钱塘江南岸海塘。 “立足行业、面向公众、服务社会”,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成立6年来,参与了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助力它山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开展众多水利史、水文化学术研讨活动;推进保丰碶文化展陈、姚江大闸等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有机融合工作;推进东钱湖唐宋平水古堰及水利公园、压赛堰等水利遗存的保护和文化提升。 一批水文化研究专著出版 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牵头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浙东水利史论——首届浙东(宁绍)水利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编)、《宁波水利文化》(陈利权主编)、《水·化宁波——江南濒海区域水利文明的演进与表现》(黄文杰著)、《宁波唐宋水利史研究》(楼稼平著)、《岁月湖山——东钱湖史事编年(744-2017)》(孙善根著)、《运河棹影》(合编)》。此外,与市政协文史委合编的《亲历宁波水利建设》一书将于近期出版,《镇海水脉》一书已完成初稿;同时,还参与组织举办“浙东(萧绍甬)地区水利史学术研讨会”“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等学术研究活动,完成《宁波水文化概况研究报告》。 此外,市水文化研究会还呼吁加强对国家文保单位、大运河遗产点——宋代压赛堰的保护工作,主动参与宋代莫枝堰的保护利用及文化提升,与市文保部门联合组织“运河·海丝文旅讲堂”“跟着作家、艺术家走运河”等活动,积极助推姚江大闸、保丰碶、镇海澥浦闸泵、甬新闸、白溪水库、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等水利基层单位,以及区、县水利部门的水文化建设工作。 水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建设,促进了宁波水利事业的发展。文化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成为宁波水利建设的鲜明特点。 水文化建设前景广阔 “宁波水文化研究,可做的事情太多啦!为了发出水利好声音、讲好水利好故事,这6年来每天忙忙碌碌,但对博大精深的宁波水文化来说恐怕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沈季民说。 研究会花了一年多时间、三易其稿,于今年8月初向市水利局呈交了《宁波市“十四五”水文化建设方案专题研究(2021-2025)》(送审稿)。这是宁波市水利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首个水文化专项子课题。 有关专家认为,编制本次水文化专题研究方案,将“水文化+”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建设具有鲜明宁波特质的“大运河——海丝之路”滨海大都市,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率先实现水文化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更加彰显,打响宁波水文化品牌,对于促进市民生活富裕富足、文化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有关专家也向笔者坦言:人们对水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作为河海之城——富有江南水乡、塘河水韵之国家历史名城的宁波,水文化宝库还有很多好东西尚处于尘封中;对水文化建设的投入还不多,宁波水利博物馆至今未能落地,类似于压赛堰、大西坝、小西坝这样的水文化遗存尚未对公众开放;运河文化、海丝文化等尚缺少可展示、可游览的理想场所。加大水文化建设力度,靠民间机构的力量有限,需要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与鼎力推进。 水,将文明融入这片土地;水文化,让这里变得更加美丽而灵动;水文化建设,让人们对宁波这座城市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