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0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火的温度和生命的质感

——读何万敏《凉山纪》有感

    

    

    

    

    

    

    雨 巷            

    

    摩梭人、火把节……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这也是和宁波有着很深渊源的地方:十大经典琵琶曲之一的《彝族舞曲》作者王惠然先生祖籍便是宁波,甬凉东西部协作正跑出“宁波速度”……

    近日,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何万敏先生的著作《凉山纪》出版。打开书,一股烟火气息和生命芳香扑面而来,让人在烟火中触摸到生命的质感。作家阿来称赞:“这是大地的书写,更是大地的咏叹”;作家徐则臣认为:“凉山,就是作家何万敏的文学原乡。”我想:如果把凉山比作一个人,那么,山是强健的体魄,水是流淌的血液,而歌则是伟大的心灵。

    凉山到处是山。“四根撑天柱,撑在地四方”,吟唱了千百年的彝族古典史诗《勒俄特依》至今流传。彝族人说,山是有生命的。世代在山里繁衍生息的人们,骨子里浸淫着大山的禀性,硬朗、坚韧、豪爽。山,令人热爱,更令人敬畏。作者说,“我愿意仰望大山,作为一名朝圣者站在大山之下,为即将又一次走入梦境而兴奋与喜悦。”

    水滋养了山川更养育了人们。泸沽湖,给人悠远而神秘的感觉;雅砻江是一条女性的江,有温婉与轻柔的曼妙时刻,也有江河孕育的文化。作者认为,江河的方向几乎就是文明的方向,流动乃至积淀同样昭示力量。“到了西昌,最不能错过的便是邛海”,形成于180万年前、有“大自然珍贵的赠予”之称的邛海和西昌城相守相伴。在作者心中,邛海非常漂亮——“泸山脚下碧绿的邛海,像一颗翡翠,泛着绿光”。

    在历史遥远的尘烟中,凉山彝族创造了一种朴实的文化。每当月上东山头,彝族年轻人在月色掩映下隔山对唱情歌、倾诉衷肠。《凉山纪》最后一章便是《彝人之歌》。山鹰组合曾推出《走出大凉山》,希望能像山鹰一样,飞得更高更远。歌手吉克隽逸说,“凉山,就是最温暖、亲切的存在”。

    作者并非简单赞美山河湖海风花雪月,而是通过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等进行着深层次的思考,破译着凉山密码。这样的作品构筑着一幅幅生活图景,既有烟火的温度,更具生命的质感。

    “再美的景致也不能缺少人”“壮美的风景,包蕴生命与处境的抉择”,作者在《凉山,我的精神高地》前言中这样写道。生命是偶然的,生命是坚韧的,生命是脆弱的。人与大地有着深切的关系,人站立在大地上,大地就有了生机,每个人的人生际会都映照着风云变幻中的一些宏大叙事。作者认为,彝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已经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从马帮在河谷山脚烧起的炊烟里,作者感悟到人类为了生存所激发出的无畏勇气和力量;从乡镇赶集的彝族人的走路姿势中,作者看出他们的坚韧、自信;从村党支部书记阿侯娘娘脸上,作者体会到他源自心底的快乐。《凉山纪》字里行间是对生命的无上敬畏和至高礼赞。

    在作者心中,凉山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今世界中具有典范性。凉山经历了岁月更迭,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比如火,带给人温暖,带给世界光明。彝家永不熄灭的火塘,温暖着人们的灵魂,牵引着在外奔波的人回家。比如路,尽管山道艰辛,却联系起先民的生命。大山上蜿蜒的小路令人心惊胆战,但优美的回旋曲线泛着青光,给人以远方的遐想。

    如果说,在读懂彝族的漫长岁月中有几把钥匙,我想一定少不了这三把:最早的是20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林耀华的《凉山夷家》,被誉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代表作”;最重要的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凉山行》,提出“藏彝走廊”概念;最新的则是当下何万敏先生的《凉山纪》,被誉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

    何万敏先生说,某一天幡然醒悟,写凉山才是最该用心的事,且“非虚构写作正合我意”,于是开始了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以凝视的方式和凉山守望。然后写下自谦地称为“毫无浪漫色彩的山里人的故事”。对我来说,尽管欣赏过《情深谊长》,聆听过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的故事,看过老作家艾芜《南行记》中边城的影子,甚至去年7月到过西昌,但是,《凉山纪》还是带给我从未有过的震撼。

    《凉山纪》既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画卷,更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这样的作品在开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甬凉一家亲,共谱‘山海情’”的当下,更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