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0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墨酣畅 风樯阵马

——浅谈周慧珺的书法艺术


周慧珺(1939年12月6日-2021年12月27日),女,宁波镇海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2014年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周慧珺题写的宁波帮博物馆

周慧珺题写的华茂美术馆

周慧珺 行草 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

二○一四年,周慧珺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方向前

    

    近日,镇海籍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先生仙逝,甬上书法界乃至国内书坛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毫无疑问,在二十世纪中国书坛,周慧珺拥有一席之地。成就一位书法大家,除了学养、人品、社会地位外,独树一帜的书风是首要条件。

    

    周慧珺在当代书坛的影响力,其一体现在她的“慧珺体”具有较高辨识度,影响了一大批人;其二,作为一名女性书家,她的书法实力不让须眉。

    

    

    刘熙载在《艺概》中讲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能体现或象征书家的人格,书法是一种渗透自我、表现自我的高层次艺术。正如我们平时常说的“见字如见人”“书法即人”。周慧珺先生已逝,好在她留给我们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透过这些墨宝,我们犹如与书家面对面“交流”,仍能真切感受到她的才情、学识、修养,这也不失为一种缅怀。

    周慧珺拥有众多粉丝,她的书法对“传统与创新”拿捏得恰到好处,作品雅俗共赏,又有较好而稳定的市场表现。纵观书家艺术历程,发现她一直在求变,这种艺术精神,对老者来说极其可贵。周慧珺书风变化,大致可分早年与中晚年两个阶段。早年“清新俊逸”,晚年“雄浑酣畅”,风格的递变跟书家年龄增长同步,从清丽到老辣,从逸美到苍茫,可谓“人书俱老”。

    

    《蜀素帖》《苕溪诗卷》《虹县诗》《多景楼帖》,这些米芾经典行书对周慧珺书法意义非凡,对早年书风影响尤甚。周老的传统功夫相当扎实,临帖有重点吸取,又旁通他法,我见过她所临的各类米芾行书、褚遂良《阴符经》、王羲之《兰亭序》、黄庭坚《松风阁帖》等,临作形神皆备,临古能力在当代书家中是相当出色的。

    

    周慧珺在《学书琐语》中,对临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初学临帖一定要学得像,在学得像的过程中,眼和手能够得到严格的训练,初学时不妨一笔一笔地对照着写,不要急于写整个字,也不要过分去强调字的气,否则很容易在用笔、结构处忽略‘像’的要求,字会显得浮躁、流滑。”因为临摹要求严谨,周慧珺早期书法在笔法、结构上几近完美,线条沉着痛快,结体谨严多变,传统功力极深。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以行书成就最大,其书法笔法能“八面出锋”,结体多欹侧,欹正相生,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独出机巧。米芾还提出了“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书法审美观。在众多传统经典中,周老对米芾书法获益、用功最多。

    《毛主席菩萨蛮词》行书,为周慧珺1974年所作,作品以米芾行书为根基,融入了颜字的一些特点,结体内松外紧,线质圆润凝练,骨法重筋,同时又糅合了唐褚遂良楷法中笔法灵动、线条多变的特点,唐人“尚法”与宋人“尚意”互为融合,既有唐代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等的严谨法度,又有宋米芾、黄庭坚、苏轼等人的尚意气象。此作显然也受到周慧珺恩师沈尹默书法的一些影响。沈氏书法重笔法、字法,法则规正,技法细腻,行笔游刃有余,有一股帖学之气,可细嚼慢品。此作基本反映了周慧珺早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风特点:字法“平中见奇”,在总体平整的结体中,求变求奇,字形既符合大众审美口味,又能把握变形的分寸,达到平整有变化,变化中不失平整。周慧珺的早期书法已有自己的一些面目,这种集大成的帖味书法,气息清丽典雅,字态静中有动,大家都认得出来。周老早年在国内各地名胜古迹、匾额、书刊上已留下了大量精彩之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慧珺的书法进入了另一种境界。风格更加明显,笔墨个性更强。不过,她还是向传统经典去找养料,吸收自己没有的、需要的营养,融古出新。她从南北朝碑版墓志、秦汉篆隶中寻找、汲取,临摹大量的碑版,如《嵩高灵庙碑》《广武将军碑》,甚至清代赵之谦魏碑等,中晚年书法从以前的秀丽清新、温文尔雅,逐渐向奔放潇洒、雄浑酣畅转变。

    

    与早年书法相比,周慧珺中晚年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线质富有变化。受碑影响,在圆润线质上,增加了碑的方折,行笔变化自如,米芾笔法中的“刷字”味得到充分发挥,铺毫提按节奏加大,线条更具厚重、多变、恣肆、迟涩感。如2005年所作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行草作品。首字“天”,落笔“横”画即方笔重按,充分表现书法的厚度与力度,“撇”笔自上往下行,突然向左折笔放出,像拉紧的弓,开张有劲;“捺”笔重按向右长拉,左收右放,厚实劲挺,碑味极浓,字中又不失帖的圆润、清秀,碑帖兼容。周慧珺中晚年书法,“变”是其作品技法中的主旋律,线条及用笔中有轻重、快慢、提按、长短、粗细、方圆、转折、藏露、迟涩等等,变化淋漓尽致。

    

    结构形态丰富。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与结字是书法中最基本技法,帖学书法结构多平整,但又平中见奇,王羲之、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帖派书家的结构就是这样。而碑派书法在结构上求“险”求“变”,甚至夸张,由于变形,故很多人认为这是“丑书”,其实丑与不丑,我们不能全凭外貌,人不可貌相,何况书法。周慧珺晚年结字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法则,所谓“慧珺体”,大家主要是从字的形貌上去释读。周老在结字上糅合了碑与帖的字法,以“中庸”为结字之道,吸收了碑的天真、自然、多变的特点,但也没有完全抛弃帖派平中有奇的优点,尤其是米芾结字多变的特色。周慧珺书法结构上最大特点是“强化对比关系”:收与放、疏与密、开与合、宽与窄、大与小、正与侧、断与连、轻与重、方与圆等等,任笔为体,奇姿尽现。书家在结构上的求变法则,符合大众的审美观,颇受大家喜欢。与海派另一位书法大家赵冷月相比,两位早年都是从帖入手,中晚年变法,由于审美趋向的差异,赵氏晚年的结字较为恣肆,字形夸张,重质轻形。赵冷月晚年书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早被行内认可,但终因结构上的“丑”而失去了大批普通观众的赏识,当然也失去了很多市场。这方面,周慧珺是十分幸运的。

    

    墨法多变,节奏感强。董其昌曾讲:“水墨者,字之血也。”墨色变化即书法之墨法,书家若善用墨法,作品的神采气息油然而生,也给赏读者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美感。当代书家重墨法,草圣林散之即是其中代表。中国画讲“墨分五色”,书法中尤其行草、大草作品更重墨色变化。周慧珺的这件《清平乐·六盘山》同样在墨法上值得一提。与书家早期的行书相比,晚年作品更讲究墨色,当然这与书体也有一定关系。《清》作的墨色浓、淡、枯、燥、润互相交织,随着书写节奏的变化,墨色也随之变化,浓处显得厚实,白处显得空灵,枯处也笔笔皆到,淡处则显雅致。因为作品中有对比、呼应、连贯、虚实等墨色变化,通篇章法上显得跌宕起伏,虚实相生,行气上也有明清行草书的节奏与变化。这件作品书家善于运用各种矛盾,但又善于化解作品中的矛盾,达到变化中的统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成就的女性书家屈指可数。在二十世纪女性书家中,萧娴、游寿两位影响最大,她们的书法宗法北碑,雄强恣肆,大气磅礴,是典型的碑学书法大家,有“北游南萧”之美称。周慧珺以帖学成就影响当代,中晚年又致力于融碑入帖,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慧珺体”,是当代书坛杰出的女性代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