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杀2》电影海报 |
冷 枫 电影《误杀2》的情感力量极为强大,它唤起了人们内心最初始的那份父子亲情,结构安排也比较巧妙,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针砭时弊的犯罪题材佳片。 8岁男孩小虫得了严重的心脏疾病,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孩子的父亲林日朗:“需要等待配型合适的心脏供体,手术费用极其昂贵,不算术后养护也得要两百万元。”就像当下社会中无数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孩子是夫妻俩全部的希望。为了挽救小虫性命,他们卖掉房子,四处凑钱,最后连高利贷也借上了。原以为万事俱备,只等东风吹起,谁想到好不容易等到的那颗本该属于小虫的心脏,竟被人抢走了。 《误杀2》在故事里凸显了父爱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甚至超越物种。所以尽管该片翻拍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但编剧将情节移植到泰国一户华人家庭中,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影片从一起扣人心弦的医院劫持案入手,渐渐反映出案件背后掩藏的激烈阶层矛盾。当权贵阶层和平民阶层同时需要一份异常珍稀的医疗资源时,应该遵循什么规则?先来后到的公平原则在现实中能否得到实现?《误杀2》里,生为人父的林日朗终于等来了适合儿子的心脏供体,但抢走这个供体的幕后主使也是个绝望父亲。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没有固定收入的落魄编剧,一个是能够呼风唤雨的一市之长。市长自我辩解说:“我只想让孩子活下去。”林日朗则用手枪抵住市长的脑袋,道:“我也是一个父亲,但我不会去抢。” 剧情进而转向林日朗为了家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行动。可铤而走险的他,最终也没能夺回心脏。他决定用自己的死亡来赢得“胜利”。可在笔者看来,他的这种胜利,并非真正的胜利,也并非他所代表的“庶民的胜利”。他要市长配合自己演一场戏,“因为我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恶人,才能让所有人害怕!”这句话已然有了叫人悄然心惊的力量,然而编剧在它背后还潜藏了更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小民不可欺!”林日朗劫持市长,向大众发出的那段泣血宣讲,就电影本身的表达而言,一点也不高明,它明显带有鼓动性质,是主创们用来刺激观众的杀手锏:“这一切本来就不公平,我们可以为了生活忍气吞声,可以接受卑微地活着,但是他们不能像虫子一样把我们随意踩死。”——现在明白编剧为什么要给林日朗的孩子取名叫“小虫”了吧?蝼蚁小民,何以依傍? 好的电影,往往可以有多重解读。片中林日朗的死,引发了不少争议。若从故事的戏剧性来衡量,死亡确实能够增添情节的悲剧性,加强人物的悲壮感,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可当我们回归理性,便不难发现主人公选择赴死,其实是大谬不然的举动。首先,即便你的心脏可以移植给儿子,但手术不会百分之百成功。父子双亡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其次,你是借了高利贷给儿子做手术,你一死,剩下无家可归的孤儿寡母,又欠了大笔债务,还要面对小虫术后的康复支出,他们将何以为生?再次,既然你已经和市长有了沟通和共鸣,并赢得了媒体与民众的一致支持,那么是不是另有别的方法去救助小虫呢?可惜上述这一切,在电影中都被忽略了。影片需要某种震撼效果,也就是说:林日朗必须死,因为只有死亡才能让深绵的父爱达到永恒,得到升华,观众才能从中获得一种悲欣交集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留下一个父亲用生命质问公权私用现象的悠长思考…… 不过,笔者倒是蛮喜欢那个片尾的:小小的萤火,一闪一闪,亮度虽然弱,但微光亦是光。在黑暗之中,它莹莹烁烁,是人心积聚着的力量,也是人心向往着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