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人赋予宁波的地名 带来了啥影响

石浦一景
石浦老街(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和许多城市一样,宁波之所以能成为今天这样,历代移民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些贡献者,有的长存在史籍里,有的永生在记忆里,有的定格在地名里,成为宁波地域史的精彩章节。

    宁波历代移民中,近邻福建移民人数众多。尤其是清代开海贸易后,沿海通道迅速兴起,宁波成为福建移民迁移的重要据地。1995年版的《象山县地名志》记:象山816个建村姓氏中,157姓由历朝省外迁入。其中福建最多,达119姓,河南次之,16姓。至于福建移民迁移宁波的原因,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徐雪英 

    

    ■为官而迁

    鄞州咸祥镇里蔡村,与象山隔港相望。南宋时,有福建蔡氏至大嵩做官,在此定居发族,形成聚落。因地处高墩,遂先名蔡家墩,后子孙繁衍,部分迁居,居村东的称外蔡,居原地的称里蔡。

    宁海强蛟镇下洋村,旧称下蒲、下浦。该处原为陈姓居住。竹口《竹溪陈氏大房谱》记,唐末陈浩“自福建宁德南城来官宁海南田(今属象山)巡检,寓居十都蒲洲”。现村内已无陈姓,主居魏姓。因地处浦江下首,故称下浦。又因位于旧地名蒲洲下方,别称下蒲。后因村处洋畈北部,改称下洋。

    奉化莼湖街道翁岙村,村周樟树环抱。村民主姓翁。《光绪忠义乡志·村族》记,翁姓祖保正,福建莆田人,父宋建炎间为明州推官,随任迁居。

    慈溪东部观海卫镇,以境内古军事设施观海卫而名。杭州湾南沿,素为海防要地,历代军事设施前后相承。明初,为解决海上倭寇侵掠问题,朱元璋派明朝开国名将汤和在两浙沿海一带设卫所。

    嘉靖《宁波府志》记:“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度两寨(宋时曾于鸣鹤、向头两地置水军寨)间建城池,置观海卫。”因卫在大海之滨,“海之大观在卫也”,所以给新卫城取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观海卫。

    《观海卫志》记:“初以余姚居民戍守其地,县士卫不远,戍者多私归。廷命江夏侯更调福建福宁卫(今福建霞浦)旗军戍之。”这些福建将士调戍到观海卫后,很多在此定居。同时,他们也把家乡的语言和习俗带到了观海卫。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将士们的闽南话渐渐演变成现在观海卫一带独有的“燕话”,也称“卫里话”。

    ■经商而往

    作为与福建最近的海上都会之地,宁波也是旧时福建商人聚集之地。《宁波通史》记,道光初,在宁波的各地商人帮会林立,较有影响的有福建帮15家,宁波帮北号9家、南号10家,山东帮数家,计30余家。

    这些福建商人在宁波成立行会或会馆,包括八闽会馆、福建老会馆、三山会馆、闽广会馆、闽浙会馆等,这些会馆多供奉妈祖。学者考证,八闽会馆位于江厦街,前身为宋代沈法珣捐宅兴建的天妃官。这座天妃宫是宁波第一座有史可鉴的天妃宫,可惜于1949年被国民党飞机炸毁。其遗址已建起大厦,位置在现在的华联商厦。

    除了城区,福建商人也在宁波各县邑码头建立行业会馆。如镇海沿江东路附近曾有会馆弄,以旧时弄北口的福建会馆而名,该会馆民国初年由福建旅镇同乡会所建。沿江西路附近还有树行街,亦名木行街,街南系各浦口码头,旧时福建木船均停泊于此,盛时有榆生、东一、永成等多家柴、木行,故名。现已并入胜利弄。

    清代宁波知府段光清在《镜湖自撰年谱》中记,清代福建商船常常停泊在东门桃花渡江中,所以那一带闽商尤多。这些商人多带家丁仆从,这些家丁仆从另组一帮,俗称“家丁帮”,专卖烟草为生,不在闽商八帮之内。

    ■谋生而至

    《福建渔业史》记:“早在130年前,晋江、惠安渔民就自发转浙江渔场捕鱼……其中一部分渔民就在嵊山、沈家门、石浦、石塘、坎门、洞头、镇下关定居下来,至今还有福建街、福建会馆等旧址。”

    福建街位于象山石浦城区东北。《象山县地名志》记:清道光间,陈姓等福建渔民迁居城外,后建街路,以原籍命名。昔为石浦、延昌主通道,后为围墙所阻,1976年沿墙筑路沟通渔港中路。现已和碗行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组合成石浦老街。老街地势高高低低,台阶窄窄折折,两旁商肆林立,古秀纯朴,海山风光绝佳。

    石浦东北还有沙塘湾渔村,东临干门港,居民以陈、李姓为多。清道光间,二姓祖从福建迁此建村。村东南为海湾,有长约400米沙滩,内低外高,形若塘,称沙塘湾,村以此得名。至今村里人仍会说闽南话,被称为“石浦福建村”。

    奉化溪口状元岙西有福建厂村,林木茂盛,水草丰茂。约在120年前,冯姓由福建迁此,搭草厂种靛青,人称福建厂,后逐步发展成村,即作村名。

    江北庄桥童家村,有小地名三河、西河、南房、日升房、后三房等。童氏先祖系福建船民,宋末时,弟兄四人遇海啸脱险上岸,在此定居,以姓氏得名。村设市集,故又曾称童市镇。

    ■避居而来

    还有一些福建移民,选择宁波定居,是为了躲灾避世。

    镇海骆驼街道寺后胡村,村南旧有永宁寺,村居寺后,胡姓世居,故名,《胡氏宗谱》记:“明嘉靖间避倭难,由福建莆田迁居于邑之清泉乡短竹村”。村由东新屋、老新屋和南首老屋组成。

    象山西周青龙山北麓伊家村,村民主姓伊。《伊氏宗谱》记,南宋建炎间,始祖太一四世孙任绍兴总官,自福建赴绍兴,途中遇金兵南侵卒于兵乱,夫人史氏携子改道经明州、奉化,至象乌岩山下定居。村由姓得名。

    象山晓塘中岙村,村处龙头山、乌鸦山两孤丘间,陈姓主居。《陈氏宗谱》记,元顺帝五年(1332年),其祖思谦、思忠自福建下四府方井头石牌坊长道地航海避难至此。兄弟俩植竹以示吉凶,翌年竹活笋出,遂定居,名竹山。因处两丘中间,后称竹山中岙,简称中岙。上岙陈氏为其分支,因该地山势较高,也称竹山上岙,简称上岙。

    鄞州五乡彭家漕村,村民主姓周,唐时从绍兴迁此发族。南宋末年,彭氏从福建逃荒来此,当时村前有大漕嘴,故名彭家漕。

    时光清浅,岁月绵长,和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一样,这些移民和本地居民不断交往融合,形成了宁波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独特的文化,使得宁波成为开放包容的城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