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体霓 沈从文先生的书,慢慢地读,会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眼睛也会觉得舒服起来。 先看这一段:沈从文先生说有一种“金不换”的鸟,比锦鸡小些,也宜于笼养,“最善反复自呼其名,有的能延续到三十次以上,才乐意休息”。这种鸟鸣声像“金不换,金不换”,故得此名。还写道:“竹林中的画眉鸟,或锐声长呼‘婆婆酒醉’‘婆婆酒醉归’,等到人逼近时,才一哄飞散。可是到了另外林中,又复重新放歌,这种画眉本地人或叫竹雀,或叫洋画眉。”这些是《凤凰观景山》一文中的话。此文由沈虎雏1992年根据沈从文初稿整理而得,说是他父亲的一篇未完成的遗作,估计写于1982年或1983年春。 显然,上文是沈从文先生的晚年之作了。80岁那年他返乡后,提笔写了这篇生趣盎然的未完散文。文末道:“我还记得和我近邻的那个滕老四,家中养得有八哥和土鹦哥。滕老四上街时,经常就提了个竹丝鸟笼,那只土鹦哥却在他肩头上站立,有时又远远飞去,等待主人。”看得出,到了老年,怀故乡,念往事,童心从没有老去。 翻到《常德的船》那一篇,说在沅水流域上下行驶,停泊在常德码头应当称为“客人”的船只,有好几种。其中铜仁船装油碱下行的那种,船只引人注意处是颜色黄明照眼,式样轻巧,如竞赛船。船让人视觉上感到灵便与愉快,在形式上可谓秀雅绝伦;弄船人语言清婉,装束素朴,有些水手还穿齐膝的长衣,裹白头巾,风度整洁和船身极相称。船小而载重,故下行时船舷必缚茅束挡水;这种船停泊河中,仿佛极其谦虚,一种作客应有的谦虚。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的冬天,从荆州乘车前往凤凰,途经常德宿夜。次日晴天,上午车至桃源,路旁树上鹊声连连。 再说《凤凰集》,此书为“沈从文别集”中的一册。张兆和说,编此书,是“从文生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选一下,印一套袖珍小册子”。此书由岳麓书社出版,封面画是黄永玉先生的“八角楼”,张充和为封面题字,可见作者亲属对这套书的珍视。 走进沈从文故居,老屋旧物淳朴温和,觉得他文字的滋味与此相连,就是“家常”二字。看他的《白河流域几个码头》一文,说到本地出好梨,皮色淡赭,味道香而甜,名“洋冬梨”,皮较厚韧,因此极易保存。还有湘西的大头菜,应当数接近鄂西的边县龙山最好,颜色金黄,味道甜而香。《炉边》那文说,作者儿时与妈连同九妹、六弟,围着火盆烤手。家里大门前,因为宽敞,时有卖小吃的来休息,在“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了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但不听到又感到寂寞。沈从文先生善讲故事,所述常令人沉醉又神往。 再看《泸溪·浦市·箱子岩》里的一段话:“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的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而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这样的文字,真不舍得快快地看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