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江北区白沙戴祠巷5-7号近代建筑 |
|
宁波白沙的甬曹铁路宁波车站纪念馆 |
|
慈溪白沙老街拆除前,街边都是家庭工厂 |
|
当年慈溪白沙老街市弄内的家庭工厂 |
|
建德白沙新安江畔的渔家 |
桑金伟 文/摄 2020年,宁波城区的白沙街道撤销,它与中马街道合并成立了新的外滩街道。这表明“白沙”作为宁波街道一级的行政区域名称已不复存在。说起来,我有些许留恋。 “白沙”是我喜欢的好地名,全国镇、村一级的白沙地名超过10个,其中3个与我有缘:宁波城区发祥地之一的白沙街道;“家庭针织业摇篮”的慈溪白沙镇;“新安江上的明珠”建德白沙镇。 我的白沙之缘并非空穴来风。工作时每月至少从慈溪上宁波城区出差一次,当年须乘班车至宁波汽车北站,汽车北站就在白沙街道的南缘。后来单位有了公车,车子常经孔浦进人民路,穿越整个白沙街道。下午乘返慈车尚早,总是趁隙看看这一带民宅街巷。日积月累,日湖以南、甬江以西的老房子就看得差不多了。慈溪的白沙曾属我老家浒山镇,熟悉不在话下。我在农行工作期间的主要任务是金融教学和研究,省农行在建德白沙镇有基地,我每年会去那里开会、学习、备课、评卷。缘分就这样建立了。 (一) 把白沙街道说成宁波城区的发祥地之一,应无错。白沙街道名字源于其境内的白沙路。早年路外侧是甬江通海形成的泥沙滩,太阳晒后沙滩呈白色,俗称“白沙”。后来人们利用这片沙滩地聚众交易,形成集市,称白沙市。1910年,白沙市就标注在《宁波府全图》中。为通行方便,又自南而东筑成弧形的白沙路,亦称白沙塘。还将倪家堰至白沙路一带挖成河道,以通潮行船,称白沙河。白沙从最初的自然景观之名演绎成建筑实体名称,后又上升为行政区域名称,并非偶然。因此说白沙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 1840年宁波开埠后,就有外国人在这里营建别墅,之后又有不少本土商人建造了中西结合的住宅。至今辖区内有多处近现代建筑被列为省、市、区级文保单位。 1914年6月11日,宁波历史上第一段铁路——甬曹段铁路正式通车。虽然那时从江北岸桃渡路(今江北公园)开出的火车只有两节,却昭示了浙东第一条交通大动脉的开通。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考察宁波就是顺这条铁路到宁波火车站(江北)下车的。 白沙粮库建于1954年,曾是全国闻名的粮食集中地、甬台温舟的“粮袋子”,浙东地区的粮食都是从此粮库发出。另有铁路货运宁波北站、海事局、港埠公司等重要单位曾设于此。 我另一个较深印象是它辖区内部队分布多,白沙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单位、全国军民共建文明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因此白沙街道是个有着优良传统的街道。 在今日宁波城内有一南一北两处古建密集区域值得一看:南塘老街和江北白沙古建保护区。前者以中式建筑为主,几乎是拆除重建的;后者以西式建筑为主,修旧如旧。看了后者,对了解宁波近现代历史会有所裨益。 (二) 讲到慈溪白沙,大都称其为中国著名的“针织之乡”,此话不假。因为当年市场经济还处于襁褓期时,慈溪白沙的家庭针织业已大展身手了。 此白沙得名有两种不同说法:宋庆历七年(1047年),兴筑大古塘时,在西街沙井头小村发现白沙层,故名“白沙路”。另一说是:周塘以南为沙地,以北为丁地。白沙在周塘南,故白沙之“沙”是“沙地”,而不是“沙层”。滨海沙地,留有咸卤,经太阳暴晒,地表会渗出白色盐花,即所谓“曝沙白”,又称“白沙”。 清末,白沙属余姚县梅川乡。民国初,置白沙乡。1954年10月划归慈溪县。1985年1月白沙撤乡建镇。1992年5月白沙并入浒山镇,后浒山镇改为浒山街道。2008年7月,析浒山街道为浒山、白沙、古塘3个街道。分设时,为了不和宁波的白沙街道重名,故正式称呼为“白沙路街道”。过去慈溪人常称宁波白沙为“下白沙”,它确在宁波老城区的下部(北部),而实际是为了与家乡的白沙明确区分。地名流变总充满着故事。 白沙路街道的针织业历史近一些说,可追溯到1958年。那时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后,私营的大生米厂改名为“白沙跃进厂”,利用各地厂商废弃的零星布头、下脚料,经过梳棉机轧成棉絮,散发给群众纺纱、织布,再集中制成“再生纱”的劳保手套和服装,向全国厂矿推销,取得成功。这类棉絮就叫废花,百姓俗称“破棉花”。于是周边各村争相仿效,纷纷办起废花厂,户户都纺“破棉花”,连我两位姐姐也辍学纺破棉花。这就是慈溪工业发展史上有名的土纺土织。 1978年后,白沙个别农户又开始用针织机(俗称“横机”)制造再生纱线裤,备受各地顾客欢迎。于是左邻右舍竞相投资“横机”,1987年工业产值达亿元,一跃成为慈溪县工业产值最早突破亿元的镇。到1988年针织机发展到5118台,生产品种不断翻新,针织机更新换代,原料也从再生纱发展到新型材料。该年以针织为主的镇村办、个体联户企业达186家,专门从事针织业的家庭有5600多户,占全镇总户数的70%,从业人员占总劳力的45%,这还未包括零星加工辅助服务的大量散户。该年工业产值跃升到1.7亿元,慈溪市白沙针织市场成为全国较大的针织市场之一。这些都为2000年兴建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华东轻纺针织城打下了基础。 (三) 建德白沙镇称得上“新安江上的明珠”。早时白沙镇所在地只是个小山村,古时属慈顺乡洋溪里。民国时建立白沙乡。1960年4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新安江水电站竣工,1960年8月建德县治由梅城镇迁到白沙。从此白沙成了因新安江大坝、水电站兴建而一跃发展起来的新城镇,名为白沙镇。1992年4月建德撤县设市,市治仍驻白沙镇。后来白沙镇改名为新安江镇,接着又改为新安江街道,现在原白沙镇地域成了该街道下属的白沙社区。 这个白沙地名的来历与一则美好的传说有关:唐末黄巢起义军在寿昌遭伏击后突围来到白沙渡口,面对滔滔江水无法横渡。万般焦急之时,正在江边的浣纱女随手将一束白纱向对岸抛去,白纱即刻变成一道桥横跨两岸,起义军得以过江逃过一劫。姑娘又将白纱一收,桥变成了白雾……此地就是百姓习称的“白纱渡”,后来“纱”讹为“沙”。现在当地的文化广场上有白纱女塑像矗立。 我住在白沙时,每天早上总去江边溜达,看看“新安十景”之一的“白沙奇雾”,看看白沙大桥,拍拍江畔晨练的市民和水边理网的渔人。新城、大桥、晨雾、瀛洲、渔舟交相呼应,妙不可言。 新安江大坝离此地仅6公里,大坝底部放出的千岛湖深层水,是13C°至17C°的恒温水,它一路下流,与白沙环境温度有温差,从而形成了奇特的“平流雾”,并使白沙镇保持冬暖夏凉。住那里时,我总是想:我们“浙里”有这么好的小城,是真正的宜居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