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洲 日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核定宁波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的通知》。《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标准,线下授课按照10人以下、10-35人、35人以上3种班型,收费标准分别为每人每课时60元、50元、40元。实际时长不一样的,由培训机构按比例折算。收费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 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到加强预收费监管,从限定补课时间到整治超前超纲补课,近日各地陆续出台的教培“限价令”显然将成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减轻学生培训负担的重要一环,更是巩固“双减”阶段性成果并进一步深化落实的必然之举。 回归公益属性,减轻家长教育消费负担。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应育人为本,坚持公益普惠。曾几何时,许多校外培训机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把良心的事业变成逐利的产业,不断抬高收费标准,恶意炒作天价课程,在圈钱手段上无所顾忌,其名目之多、价格之高不仅令众多家长“压力山大”,更成为舆论聚焦的民生痛点。作为推动校外培训回归公益属性的重要举措,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可以有效缩减教培机构的过度逐利空间,杜绝“挣黑钱、挣快钱、挣昧心钱”乱象,真正凸显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非营利性本质。相比以往动辄上百元的课时费,限价之后的校外培训价格更显“亲民”,自然令收获培训费用断崖式下降红包的广大家长欣喜不已。这些实打实地减下来的真金白银,将明显减轻广大家长的教育消费负担,使“双减”改革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斩断剧场效应,减轻学生过重培训负担。过去一段时间,资本裹挟下的校外培训行业野蛮生长、无序发展,不仅侵害学生和家长的权益,甚至逐渐滑向“教育焦虑制造者”“教育秩序干扰者”“教育公平破坏者”的深渊。不少教培机构拿捏家长心态,靠贩卖焦虑、攀比营销“收割韭菜”,导致学生培训负担不断加重,学业压力有增无减,基础教育陷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教培“限价令”从收费入手,合理缩减教培机构的利润,可谓掐准了行业乱象的“七寸”,有利于遏制校外培训行业的野蛮生长和无序发展。只有打破校外培训的暴利幻象,才能消退资本介入的热情,解除资本对教育的绑架,重构教培行业生态,促进校外培训机构重回育人轨道,在去功利化、回归公益化,去应试化、回归素质化,去焦虑化、回归理性化上不断前行,而无需因过度逐利需求去刻意制造焦虑和贩卖焦虑,沦为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的“元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培“限价令”的出台可谓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育“双减”的关键一步。 强化常态监管,促进教培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限价令”出台后不少家长高兴之余,也担忧教培机构会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收费上打擦边球,或者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上“划水”,甚至注销办学资质,却换汤不换药,以高端托管名义行学科类校外培训之实。对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强化常态监管,细化监管要求,划出“红线”,明确“底线”,对违法违规现象保持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严肃查处,进而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同时,“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职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选择需求,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协调育人新格局。有关部门应消除教培限价越低越好的思维误区,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核定运营成本,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行为,回归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