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1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贴新政落地

宁波氢能产业能否C位出道?

在宁波镇海炼化运行的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冯瑄 黄仲文 摄)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丁冰 郑慧慧

    

    

    

    

    “海拔落差1500米,14个180度回头弯,-30℃,加充一次氢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往返3个来回……”1月12日,一款服务冬奥会赛场的国产氢能车亮相央视新闻频道。鲜为人知的是,这款车的“心脏”——纯国产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来自宁波研发和宁波制造。

    这两年,在国家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能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为了加速氢能示范应用,宁波新近出台氢能产业补贴新政,对加氢站建设予以最高500万元的补贴,对加氢站加氢予以每公斤最高14元的补贴。

    宁波氢资源丰富,氢能供给能力较强,拥有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和十多家氢源企业,目前年产氢气(折纯量)62.59万吨,可外供纯氢量6.33万吨/年。在前年发布的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中,宁波位列第9。

    对于“富氢之城”宁波来说,随着补贴新政落地,氢能产业能否C位出道?

    

    氢能车不再“高不可攀”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与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消耗氢气和氧气,通过电化学反应发电,最后排出的是水,因此,“零碳”是其最大优势。此外,氢燃料电池适合长途运输,耐低温,可实现-30℃低温启动,满足低温运行要求。

    然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比普通电动汽车高出30%到50%的价格,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同时也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为此,去年底,上海、重庆、河南等11个省(区、市)陆续出台氢能相关政策,涉及氢能全产业链,补贴力度不小。仅上海出台的政策,给加氢站的补贴最高已达500万元,氢能投资更是最高有600万元的补贴。

    宁波并非国家试点城市,但是在补贴政策制定上走在了长三角城市的前列。“我们是按照国家政策1:2的比例进行补贴。”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政策,我市在加氢站建设方面,补贴标准分为三档,日加氢能力小于500公斤、大于等于500公斤、大于等于1000公斤的,分别予以最高100万元、300万元和500万元的补贴。

    为了鼓励加氢站运营企业寻找性价比更优的氢气来源,不断降低售价,对于销售价格不高于每公斤35元的加氢站,去年和今年均予以每公斤最高14元的补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分别予以每公斤12元、8元、6元的补贴。

    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新政设置了相关申请条件,包括必须在宁波市登记上牌(港区内集卡车除外);必须安装车载终端远程检测设备;所用电池为宁波市注册企业生产,且整车为宁波市注册企业生产或销售。

    具体补贴上,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按照不超过中央财政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标准2倍进行补贴,去年和今年两年参照国家第一年奖励标准。补贴分别在车辆上牌后及累计用氢运行里程达3万公里后各发放一半。

    “按照新的补贴政策,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购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价格会逐渐和购买电动汽车相当。”上述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补贴氢能应用终端,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氢能“朋友圈”扩容

    

    

    “补贴政策出台,说明宁波市绿色发展的导向更清晰。我们加大氢能利用的计划实施起来底气更足了!”镇海炼化发展部门负责人张忠海说。

    目前我市仅有两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运行,均在镇海炼化。谈起去年三四月份立项的氢能示范项目,张忠海有些感慨:作为央企,按照中国石化“打造第一氢能公司”的要求,仅用2个多月就建起了加氢站,这也是宁波首座正式运营的加氢站,同时还购买了2辆氢能源示范车,目前主要用于镇海炼化职工上下班接驳。

    对于这个项目,镇海炼化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2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花了370万元左右,每辆车比同等的电动汽车贵了约100万元。在加氢充装设施建设上,镇海炼化分两期建设,目前投用的是一期,投入了2700万元;二期计划建设氢气充装母站,为后续其他地方的加氢站提供氢源。“绿色洁净,是中国石化的发展战略,我们加大氢能利用力度,为中国洁净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贡献石化力量!”张忠海说。

    “氢能示范应用的积极性更高了!”获悉补贴政策出台,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心脏”的生产者、国家电投宁波绿动燃料电池有限公

    

    司负责人说。

    2019年1月,市政府与国家电投签署国家电投华东氢能产业基地合作项目。基地分三期建设,宁波绿动为基地建设主体。去年8月,基地双极板及燃料电池电堆组装中试线通过达产验收,标志着生产线年产能已达到1000套。截至目前,通过这条生产线生产的燃料电池产品已向北汽、宇通、中车等多家国内车企稳定供货。已交付博鳌论坛订单20台电堆,其整车在海南博鳌论坛、吉林东北亚博览会等场景下运行良好。当下,宁波绿动正在开足马力完成北京冬奥会交通保障车辆、慈溪示范公交等订单的生产。

    作为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研发单位,国家电投宁波氢能研究院董事长陈平告诉记者,补贴政策弥补了氢能产业发展的短板,接下来氢能示范应用的场景将“扩容”。

    去年,国家电投宁波氢能研究院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除了在氢燃料电池车辆领域继续扩大应用外,还与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动力水上运输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浙江分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发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取得了积极进展。

    

    全链“氢”装上阵

    

    

    作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氢能被推上了风口,尤其是在燃料电池领域。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至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的19%;氢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每年520万辆。

    近几年,宁波也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目前已形成了氢气制取、储运、加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汽车制造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全链条之下,一批宁波优势企业加快创新,“氢”装上阵。

    吉利汽车在宁波建有5大整车生产基地和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并组建了由各专业汽车工程师组成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发团队。浙江中车开发的首台氢燃料电池客车已在宁波下线,该客车加氢时间15分钟,满载续航里程在600公里以上,能量转化效率为53%至55%。普瑞均胜在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硬件、符合AUTOSAR标准的底层软件和应用层控制软件以及关键算法领域深耕多年。

    宁波拜特参与制定了中国“燃料电池模块”及“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5项国家标准,相关测试软件及生产装置获得了12项专利,已为国内超过40家高校和燃料电池生产企业提供检测设备。中国钢研总院计划将储氢材料、质子膜、碳纸等涉氢业务在宁波实现产业化,其下属的安泰环境宁波化工院已完成国内多地加氢站的设计和EPC总包。

    面对新风口,去年11月,我省也发布了有关实施方案,重点打造两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氢走廊”,宁波成为其中重要的节点城市。同时省里还明确了宁波下一步的任务:在港口及城际物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打造产业园区,重点推进电堆、双极板、催化剂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建设;发展工业副产氢制氢,有效降低氢气成本。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数量力争达到500辆,建成加氢站5座以上。

    我市有关政策也在持续加码氢能产业。根据宁波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到2025年,宁波氢能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集聚氢能企业超过40家;到2035年,宁波氢能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集聚氢能企业超过100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