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行走基层·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姚低塘街道内外兼修盘活农村文化礼堂资源


汤家闸村村民正在文化礼堂中看书。(董惊鸿 摄)

    

    

    

    记 者 董惊鸿

    余姚市委报道组 劳超杰

    通讯员 吴嘉诚        

    

    一村一色,一堂一品。

    归乡的游子,在对乡愁的一次次回味中,总有需要触摸乡村痕迹的地方。余姚低塘街道11个村的文化礼堂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的主阵地。村民们在各自村舍的文化礼堂中练书法、秀旗袍、诵经典、看演出……使其逐渐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低塘街道着眼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加强文化礼堂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练好“内功”,积极推进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建设。去年以来,已先后建成省级书香文化礼堂9家,其中五星级5家,数量居宁波市各乡镇(街道)首位。

    在修炼“内功”上,低塘街道一方面努力建设文化礼堂工作队伍和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为文化礼堂相关活动的常态长效运作提供人才队伍保障;另一方面秉持前期引导加后期把控的大原则,即在文化礼堂运营初期对活动内容进行方向上的引领和建议,后续活动的开展则主要依靠群众自己,通过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文化礼堂最大限度的利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镆剑山村村民陈巧根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在村内的各个卡口写下《告村民书》以作警示。疫情缓解后,在街道、村两级干部的大力支持下,陈巧根在镆剑山村文化礼堂办起了书法学校,目前已有固定学员18人,学员年龄最大的83岁。临近春节,记者走进这所书法学校时,最年长的郑高华老先生正在写送给村民们的春联和福字,只见他手握一支兼毫笔,胸有成竹地在万年红宣纸上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一副对联和几张福字便写好了。原是拉面馆老板的牛万军,在机缘巧合下由陈巧根引荐,成为书法学校最年轻的学员。“我们每周四都会聚集于此,带上自己满意的字帖和作品,相互切磋,交流心得。”牛万军表示,“自从加入书法学校,自己的社交圈广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平时有空还会教郑巷小学的孩子们练习书法,感觉很有价值。”

    距镆剑山村仅两公里的汤家闸村则主打各类文艺活动,而这离不开该村文化员金凤的辛勤付出。她2013年来到汤家闸村,并着手组建文艺团队,很快就成了村里的文艺达人。“我自小就喜欢这类文艺活动,在长期工作生活中,我发现村民对文艺活动有较大需求,但一直缺少宽敞舒适的活动场所和专业人才。”好在2016年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金凤还特意从外面找来相关的专业老师。如今,在她的挖掘和培养下,村里已组建起一支50人左右,包括旗袍模特队、戏曲队、舞蹈队在内的文艺团队。该团队骨干成员张国芬表示,自己原本是一个含蓄的人,金凤挖掘了她唱戏的才能后,现在基本上每周会参加活动,人也开朗了,还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硬件设施的建设。低塘街道在注重文化礼堂等实体载体建设的同时,不忘推进数字化配套设施的建设。

    位于低塘街道东北角的历山村是硬件设施投入较多的村庄之一,历史底蕴深厚,十分注重传统文化对村民的教化作用。“在街道的支持下,我们特意聘请党史专家、知名乡贤等开展调研规划,积极整合村内公园、村落文化宫、旧祠堂等闲置场所资源,建成了展示孝德文化的虞舜纪念馆及展示红色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家园馆和孝德讲堂,还在公园湖面上架建了‘欢乐大舞台’,将原休闲小径布置成百米孝德长廊,方便群众了解村史村情。”该村党委副书记许建军表示,目前村文化礼堂综合体已累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

    数字化改造也是低塘街道文化礼堂硬件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该街道11个村庄的农家书屋均依托余姚市图书共享平台,实现市、街、村三级图书流动,顺利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并在宁波市范围,率先以街道整体推进的形式引入“阅读驿站 云听宁波”数字化阅读项目。目前该街道已有“有声书墙”10处,每周上墙8本至12本当季热门有声书籍,10公里范围内的村民只需扫码即可免费阅读收听该处书籍资源,极大提升了村民的阅读热情。“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该平台的后台数据,时时掌握村民的阅读喜好,动态更新村民爱听想听的书,真正让‘有声书墙’活起来。”该街道宣传委员黄佳娜表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