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年糖食,甜在嘴里也甜在心头

    

    

    胡嘉成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现今的人们对糖的食用是越来越谨慎,越来越敬而远之了,然而在以前,糖却象征着甜甜蜜蜜,制作糖食的过程寄寓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期盼。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村里不少农家还沿袭着自产自销的习俗,尤其是农家的许多食品,在平日里不甚考究,往往止步于果腹,但逢年过节就不一样了,许多主妇极力张罗,绞尽脑汁地准备可口的食物来犒劳辛苦了一年的家人,甚至制作起平日根本无暇顾及的零食,其中制作糖零食更是兴师动众。制好的成品常用果桶、提桶及锡瓶等精致的器具储存起来。

    山村农家通常在腊月廿三祭祀灶神前制作三款糖,第一款是块头最大的“冻米糖”。“冻米糖”与今天的“米花糖”虽则同宗同源,糖块的形状大小也差不多,然而因“冻米”与“米花”的一字之差,不但制作工艺大相径庭,且口味也迥然有异。现今米花糖的“米花”是“爆”出来的膨化产品,而彼时“冻米糖”的“冻米”却不是通过“爆”,而是经手工“炒”出来的。

    选用当年自家新收获的早籼米及粳米,混合淘洗干净,浸泡发水数小时后,沥水摊晾在竹团笾上。待米粒表面收水,就可在铁镬中文火慢炒,等炒米呈现黄白色之后,即可出镬摊团笾上冷却待用。

    制作冻米糖的主要辅料是饴糖,就是通过麦子孵芽后得到的液态麦芽糖。当时除了极少数人家自制之外,绝大多数人家是拿大米到制作饴糖的作坊里去兑换的。换来的饴糖倾倒入镬中烧煮,在烧煮的过程中,需不厌其烦地手持长柄镬铲缓缓搅拌,待镬中的饴糖液逐渐收水,尚能缓慢流淌时,倒入摊晾在台板上的炒米堆中。同时用工具迅速地上下翻捣,使得炒米粒均匀沾上糖汁。然后用准备好的平直硬木块拍实压平冻米层,使其堆高均匀地保持在3厘米左右。再用锋利的菜刀将冻米层切割成宽约4厘米、长约8厘米的可取食的冻米糖块。今天米花糖的粒粒米花,胖鼓鼓的,模样“中看”但不“耐吃”,与彼时山村人家自制的冻米糖相较,嚼起来“软”有余而“脆”不足。炒米制作的冻米糖咬起来嘎嘣脆,嚼起来有香味。讲究的人家,在制作时不但掺入香喷喷的芝麻,还会添上从镇街南货店里买来的一条条好看的红丝和绿丝。

    在过年的糖食中,糖块大小居第二的是香香甜甜的“豆糖”,制作豆糖的原料是宁波人夏种秋收的习称黄豆的大豆。那时农家通常利用田塍、河岸及池塘边等杂边地里,栽种颗粒大且滋味醇厚的“九月豆”,豆糖制作就选用这种“九月豆”为原料。在热铁镬里将“九月豆”炒至橙黄生香,一如炒米那样摊晾在台板上。制作豆糖采用的主要辅料也是饴糖,饴糖拌和炒熟的大豆之后,压实、拍平及切割的过程皆等同于冻米糖,只是切割成的豆糖块头比冻米糖小,类似今天市售的豆酥糖大小。

    那时制作最多的糖食,是一款块头虽然最小但准备过程最为声势浩大的番薯糖,这是山村的特产。在水田少、旱地多的山区,家家户户种植了当主粮的番薯,崇尚节俭的人们在收获番薯时,会将原本要废弃、仅一根手指头粗细的薯块以及粗细不一的根茎等,统统收集回家,将它们集中堆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发糖”。按现今科学的解释是让其中的淀粉自然地转化成葡萄糖。制糖前,制糖人会择去腐烂变质的部分,其余的薯块清洗干净,切成小块,装入大铁镬内,加进没过薯块的清水。在灶膛里架燃起干燥树根或木块等耐燃的燃料,当水沸腾后,制糖人手持长柄镬铲缓缓搅拌,促使块根和根茎中的汁液逐渐融化,持续用捞勺捞沥出糊化的残渣杂质。镬中的溶液不断浓缩、黏稠,当凝聚成褐色的柔软的团块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将其捞出。放在铺了厚厚一层炒熟面粉的台板上,同样用硬木块去压紧拍平,再用菜刀切割出菱形的小块。这些褐色的菱形小块就是可食用的番薯糖。番薯糖的厚薄与现今的“脆香米”巧克力糖相似。储存时,为了不使其受潮,番薯糖里常常拌进炒熟的面粉,或者干脆倒入炒米粉混合。

    为了制作更多的番薯糖,在收获季节里,农家孩子瞅空常去高山上“捡失”——从挖过番薯的地垄里捡拾遗留或丢弃的“小不点”薯块。

    番薯糖是当年三款糖中数量最多的,在馈送了亲友邻舍之后,留存在家里的还有不少,它是农家孩子最能解馋的零食。从祭灶尝新,到除夕守岁,直至元宵赏灯,番薯糖的滋味,甜在嘴里也甜在心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