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刚 郑善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当前在全球经济风云诡谲、疫情常态化的复杂背景下,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有效应对,不断坚持和推进理论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坚持理论创新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回顾百年党史,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实现历史转折,根源在于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其中,理论创新发挥了思想指引作用,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面对列强环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危局,各方力量曾有过不同的改良革新主张,却囿于时空环境而夭折、搁浅。在此历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立足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引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困境,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人斗志高昂,锐意革新,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造和建设事业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虽然历经多重困难,但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制度规范,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完善了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也正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并发挥着指导作用。因此,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只有把科学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才能披荆斩棘、无往而不胜。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抵御风险、回答时代之问的现实需要。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们的发展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理论进行创新是党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一个世纪以来,党正是在不断回答一个又一个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抵御一个个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曾经讲过,理论的创新发展,都是要为这个国家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期,特别是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为了抵御各种潜在的风险以及回答时代之问,没有理论创新是不行的。理论创新越是深入,其他领域的创新也就越是深入。由此,我们更能认清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断创造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能有今天的伟大成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得来的。党百年奋斗的艰难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加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也没有一个照做的模板,只有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发展中提高理论水平,坚持理论创新,才能把美好的梦想变为现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征程中必须更加生机勃勃,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面向未来,面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明白未来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遇到的风险挑战和阻力不会比现在小。未来社会人口减少带来的老龄化严重问题、生态保护问题、资源枯竭问题、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迈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问题等,都是我们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所要做出回应的。 总之,坚持理论创新就是要打破思想束缚、突破原有的行为模式,以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来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战斗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