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0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榧树王的子孙们

    

    

    

    

    (一)

    

    宁海县黄坛镇茫茫大山里,有一个叫榧坑的古村落,因建村前漫山遍野的榧树而得名。我站在一棵千年榧树王前,伸出手去,仿佛拥住了千年时光。镇党委书记葛军伟说,这里为何成了榧的集中生长地,尚有待考证,而榧确实是大自然给予榧坑人的恩赐。

    榧是一种古老植物,《春秋》《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古籍中,都有关于榧的记载。作为一种常绿乔木,它的果实叫榧子,像瓜子、花生一样,炒制以后可以食用。然而多年以来,野生榧子不过是榧坑人过年时吃的一种干果,并未给榧坑居民带来太多财富。

    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变化。

    (二)

    1990年的一天。有村民望见榧树王下聚着一群人。走近一看,是村干部领着乡镇和县里的干部在“看风景”。风景就是那棵千年榧树王。

    陆续来了七八个村民,大家向领导们吐槽:有啥好看的,它长在这里上千年了,都成精了,我们还不是穷得叮当响。

    村干部说,每年不都长榧子吗?

    村民一脸不屑:这榧,不过是过年时孩子手里的一捧坚果,产量低,值多少钱?

    哈哈,村干部笑起来:看看来了谁,这是乡政府干部,这是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常委陈小兆。

    村民们都把希望的眼睛盯住了陈常委。

    陈小兆指着那棵千年榧树王说,这里山上长的都叫木榧,现在有一种香榧树,是木榧的变种,果子吃起来喷香,市场销路也好,树木短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就能挂果,产量也高。

    当年,县里出资从诸暨市购买了1.2万株香榧树苗,免费分给榧坑农户种植。第二年乡里、县里的干部再次牵头,以每株15元的价格从诸暨市买进5万株香榧树苗,政府出大头,以3元一株的价格贱卖给村民。

    眼看诸暨的农民赚得盆满钵满,香榧树在榧坑却遭到了冷遇。原因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政府部门满怀希望,而在榧坑人心目中,榧只是一种不值钱的寻常干果。榧坑还有一句俗语:“自家囡自家疼”,这外来的榧树不就多了个“香”字,能比本地的好?

    为此,引进的香榧树苗就像千年间在榧坑生长的木榧一样,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加上重造林轻管理,缺少技术支持,有农户甚至将即将成材的榧树卖掉,一二期香榧种植损失较大。

    (三)

    如何让古村村民接受新事物?科普是最好的唤醒方式。

    一天,一位操着外地口音头戴毡帽的男子,出现在山地榧树下,不时地指指点点。他是县乡干部从诸暨市林科所聘请来的香榧专家任钦良。任钦良后来在榧坑做了14年技术辅导,贡献巨大。他又引进了一位土专家,土专家在老家种了好多香榧。

    开始时,任钦良说的是当地方言,村民听不大懂,后来双方改说普通话,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村民说,这树苗栽下后要过20年才能吃上果子,怎么让人等得起?

    专家说,20年走的是弯路,今天我教你们一条直径,10年就能挂果。他所说的直径就是嫁接技术。他手把手地教,聪明的村民一学就会,有些迟钝的多学几遍也会了。

    村民还是担心,原来的木榧挂果率普遍不高,如何提高产量?

    那就好比娶了媳妇要同床,专家笑着打比方说,香榧树有雌雄之分,如果离得太远,雄花粉到不了雌花上,就会影响挂果。每年4月中旬,他就让农户采集雄花备用,等到雌花盛开时,喷上雄花粉。挂果率很快提高了。专家说,还得疏果,去掉一部分过多的幼果,才能获得优质果品和丰收,村民照着做了。

    村民又嫌10年挂果太慢。专家说,还有办法缩短。村民忙问有啥办法?他反问:你家的猪是如何催大的?村民一听就懂了。施肥,浇水。这施肥也有讲究,得观察树的长势,看树出现什么症状,一年四季科学施肥。如此精心抚育下,榧苗种植七八年后果然就挂果了。

    不料野猪来凑热闹,肆意糟蹋香榧。村民找专家询问,这下专家有些犯难了,野猪可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惹不得呢。

    黄坛镇原党委书记王宏伟,对前去请求政府支持的村民,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大家各自想想办法,有效、平安即行,高手在民间呢。回村后,村民们有的在新种植的香榧苗地上筑起围栏,防范野猪,有的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有效办法。总之,野猪之祸在逐渐消失。

    (四)

    独木难成林,榧树王的意义在于子孙满堂。

    镇上村里的干部明白,如果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当地的香榧种植就没有优势可言。

    1991年,杨染村集体与榧坑村胡姓村民个人以大苗种植香榧,通过人工授粉和别的技术,2000年就挂果了,市场上每斤卖到几百元。价格最高的一年,香榧青果每斤38元,炒制后达到350元。呵呵,手里一捧香榧,价值好几百元呢。一传十,十传百,香榧的经济价值让村民们心动。

    这一次,干部与村民想到了一块,那就是香榧种植的扩面。可是如何扩面?政策规定,村民承包的山地面积不能变。正是冬天,干部与村民在屋里烤火取暖。火坑里的柴烧没了,这边的人递过去一根,那边的人递过来一根,干部一拍脑袋,说,这不就是合作旺火哎。

    何不搞一个合作社?村民纷纷说。

    就这样,香榧种植合作社办起来了,大家以自家承包的山地和资金入股。有的选一个户主当家,有的聘请一个外人当家。这是扩面的一种办法。

    另一个形式是反租倒包,即以集体的名义向农户反租山地,再以一定规模形式进行招投标。为了保证全过程合法合规,村里采用了宁海县农村普遍流行的“五议决策法”程序(党支部提议,经两委会议、党员会议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等程序通过后,交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招投标信息,公开招投标,中标者为经营者)。山是村民的山,却看见干部忙碌的身影。反租倒包需要成片山地,如遇村民想不通,干部就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镇林特站高级工程师林振杰对此最有感触,他回忆起,每有这样的项目,他一定与别的干部一起,上山勾图,确定四至,随手计算面积,每宗山地的流转要去十多次现场。

    合作社与反租倒包(家庭农场)都是山地流转的形式。两者各有所长,前者较为稳定,后者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更具生命力。当前全镇30多家百亩以上规模的种植户,都是通过山地流转取得的。

    还有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即几棵、十几棵、几十棵香榧苗由集体栽培成活,再通过小范围的招投标,承包给农户。

    香榧承包合同一般设承包期50年,前10年为造林与抚育期,不上缴承包款,从第11年起,每年以承包协议定下基数的15%递增,承包期满后,承包范围内的树木与地着物归集体所有。

    与别的地方承包缴纳现金的做法不同,榧坑村的承包不收款项只收实物,即从第11年开始每一亩缴纳集体10斤香榧,次年递增15%。

    (五)

    黄坛镇双峰片目前香榧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万亩,明后年将进入高产期,香榧单项产值5000万元,从业人员近千人。镇党委书记葛军伟来镇上任职不到半年,深感肩头担子沉甸甸的。

    从1990年栽种香榧树开始,镇上村民的致富梦能不能圆?如何圆?香榧初产的时候,因为数量少,一出产就销完。开始只是乡里销售,渐渐地进入县城,后来,进入了宁波、杭州。那时销售模式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这种销售模式虽然稳定和省成本,可是,必须突破。

    销售公司成立了。最早建立的是双峰乡农业服务公司。它的职责是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收购和销售。撤乡并镇后,镇里成立了相应的公司,职责基本相同,又注册成立了黄坛镇香榧产业协会。协会请专家授课,组织种植户外出参观,帮助销售……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此后,陆续有一批以香榧为主的公司成立。2007年注册成立的宁波山里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以“山里向”为品牌,总经理胡雷杰是新一代农民,且在宁波大学进修过市场营销,有目光,善经营。公司承包了200亩、570株香榧树,承包期40年,之后所有香榧树归集体,以抵缴承包款。2016年前公司亏本经营,2019年持平,2020年实现盈利。

    村民以往炒木榧,与炒瓜子、花生、蚕豆一般,只是炒熟而已。专家说,现在的香榧炒制还需要更多技术。掌握火候是关键,太烈则焦,太弱则生;口味是香榧的魂魄,俗话说众口难调,要找到一种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味儿;香榧的壳比较坚硬,一家公司在炒制时从别的干果中得到启发,将香榧加工炒制成“开口笑”,深受市场欢迎。除了各公司自行包装外,农户的香榧由镇里的香榧包装中心统一包装。

    干部还真会动脑筋,2011年,镇里注册了“双峰香榧”的商标。2019年7月,该品牌又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起,香榧文化节在欢快的气氛中举行,“擂台赛”“产业发展论坛”“香榧王评比”,活动一个比一个精彩,吸引了外地客人和各路媒体,“双峰”香榧的知名度日益增大。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镇长金赟说,最近镇里正在筹建集加工、包装、展示、电商等为一体的黄坛镇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为“双峰”香榧经营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并准备成立黄坛镇品牌指导站,统筹全镇品牌管理和服务指导工作。

    今年春节走访亲友,看到许多家庭的果盆里有宁海的“双峰香榧”,作为宁海人,我打心里高兴。榧坑那棵千年榧树王啊,它的子孙越来越多、越来越香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