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着乡愁过年

——读《乡愁的滋味》

    

    

    

    

    

    

    雨 巷            

    

    过去,乡愁是因思念故乡而引起的愁绪;眼下,乡愁是指一个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浓浓的情感,更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这是我拜读了郑山明先生《乡愁的滋味》后,对乡愁的理解。

    郑山明先生并非名家,但他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作者的老家在湖南南部丘陵地区,是一个自然条件比较差、土地贫瘠的小山村。让作者感到欣慰的是,小山村的人们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口口相传的传统道德伦理总能约束行为,勤劳为本、节俭持家、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村风民俗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作者深情吟咏道,“小山村里的光阴就像一首美妙的歌谣,平静、舒缓而又略带忧伤地飘落,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缠绕、抚摸和远逝。”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考上湖南一所重点大学,从那时候起,故乡渐行渐远,成为难以割舍的牵挂。

    后来,作者久居都市,“站在城市灰色的高楼大厦之上,遥望关山重重的南方故园,一波一波的乡愁犹如浩浩潇水奔流不息,在心中汹涌激荡。”也许缘于此,作者创作了《乡愁的滋味》。本书由“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三部分组成。“那些年”是一段或苦或甜的难忘岁月,“那些事”是带着泥土芬芳或酸或辣的农村故事,“那些人”是湘南一个小山村里五味杂陈的小人物素描。

    “那些年”从过年开始。在《过年》中,作者回忆,“过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放慢了生活节奏,人们不想让这一天过得太快”。醉是过年的内涵,也是过年的魅力。醉需要酒,在湘南农村,家家户户都会酿酒。《酿酒》中写到,一般人家,逢年过节和结婚喜事,酿酒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农忙时节也会酿一缸酒,每天收工回来,喝几杯解解乏、提提劲。喝酒故事多,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体味出许多生命内涵。“喝酒不仅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生活习惯,而且演绎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思想和血液之中。”这是《喝酒的故事》中作者的体会。

    作者当过社员,与同龄的伙伴们一起割草、砍柴、耕田,一起忍受劳累和饥饿,一起分享青春快乐和田野风情。第二部分“那些事”,便是作者经历过的一些农事。比如《春耕》,作者体会尤其深刻,“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话对那些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乡民来说是绝对真理”。而一年之中,各种农事一环扣一环,春耕是最前面、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人们常说“人误地一春,地误人一年”。农民与土地打交道,一年之中少不了既忙又累的“双抢”,《双抢》再现了“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热火朝天的生活图景。当然,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生活状态,于是有了《建房》《打石灰》《烧窑》等生活场面,更少不了《碾米》《织布》《补锅》《挑煤》《割草》《摸鱼》等烟火故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在序言中说,“很多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人物,很多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工具和生产工艺,都湮没在岁月深处”。而且,那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盼、所爱、所恨,已经或正在异化为十分遥远和陌生的情感。第三部分写“那些人”,主要是作者熟悉的身边小人物。比如,麻生——连同他的梦想、琴声和一瘸一歪的身影,永远消失在急速变化的岁月里;高个子——村里最有文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乐于助人;驼子——常常被村里人当作勤劳有福的典型;秀秀——类似歌曲《小芳》中的姑娘,让人荡气回肠的悲歌……

    作者坦言,记忆连同那些个人曾经历的劳累、饥饿和不愉快,与故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融化在一起,成为绵绵不绝的乡愁。作者隔着千山万水遥望,隔着风雨云雾遥望,隔着变迁时代遥望,使乡愁成为生命的源泉、心灵的滋养、情感的归宿、快乐的方向。

    作者把“乡愁的滋味”浓缩为书封面上的象形字“想”,无意间让我对“想”字更对“乡愁”有了新解:木,故乡一草一木;目,常回故乡看看;心,故乡常驻心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