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 现在大家都关注共同富裕问题。我们知道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根本要求,这是从目的角度来讲的,达到这个目标还涉及走什么样的路径。把共同富裕概念转化成生产率提高的成果共享,就有利于把目的和手段更好结合,有助于我们认识初次分配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再分配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第三次分配包括什么内容等问题。 人均GDP反映的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因此,从共享出发,可供分享的东西既是我们创造的财富,也是我们借以创造财富的劳动生产率。所以,生产率的提高也是要分享的,这就更接近于我们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命题。 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中央确定了我们在2025年,也就是在“十四五”末要成为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就是人均GDP超过1.2万多美元。按照现在的潜在增长能力,即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配置能力或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我们预计,在2025年人均GDP按不变价来算可以达到1.4万美元,也就是说绰绰有余达到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另一个目标,就是在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是什么含义呢?高收入国家也可以三等分,第一段是初步达到标准的发达国家,中间这段就是中等发达国家,后边是更富裕的发达国家。因此我们确定,中等发达国家就是从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开始的。按照我们现在确定的达到2.3万美元人均GDP的目标,基本上是可以达到的。但是,有没有改革、改革的深入程度,还会决定实现目标的成色。 针对我们未来的目标,可以从概念上把人均GDP转化成劳动生产率水平。把人均GDP的增长概念转化为生产率的提高,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有利于我们在促进共同富裕和动用再分配手段时,遵循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两个原则。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尽最大努力做。又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国情,以渐进方式推进。生产率是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必要物质条件。没有这个东西,共享和共富只能是无源之水,背离量力而行原则。 第二,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必须有一系列的共享手段和路径,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未来GDP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相应就意味着人均可支配收入要以人均GDP相同的速度增长,这样才可能使我们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 第三,我们强调共享生产率,这个理念有利于把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领域各种有效手段充分利用起来。(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