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瞭望》周刊讯,2020年,宁波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这是我市在坚守实业发展上的硬核实力。跻身“全球第一”,问鼎“世界冠军”,是占领市场的杀手锏、提高企业效益的聚宝盆、规避或减少贸易摩擦风险的减震器、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怎样才能巩固、扩大成果,使制造业“世界冠军”越来越多? 不妨参考他山之石。德国有“隐形冠军”企业1400多家,长期占据全球一半左右。“德国制造”全球瞩目,造船、钻探机械、高速列车、地铁、汽车、飞机等从未离开过世界前三位。其经验值得借鉴。 营造培育“世界冠军”的氛围。《纽约时报》称,德国的强盛关键来自于制造业。德国长期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当美英诸国将制造业外包,追求“金融神话”时,德国仍毫不动摇,经年累月,稳步崛起为世界强国。 去年夏天,中央政治局会议传来“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磅信号,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宁波制胜未来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底气所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聚力产业能级大跃升,建设先进智造新高地”。可以预期,我市将进一步拉高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强化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手段,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适宜“世界冠军”茁壮成长的气候已经形成,将有更多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造就敢于“夺冠”的队伍。“德国制造”长盛不衰,还在于德国企业家近乎偏执地追求质量和创新,使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件产品无可挑剔。美国《新闻周刊》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打胜仗需要强将精兵,制造业冲击“世界冠军”的核心是人才。企业核心团队一要有“称冠”之志,敢于对标世界巨头,勇于成为行业的控制者、标准制订者和引领者。二要有“夺冠”之法,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心无旁骛地深耕主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实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人才激励制度,鼓励生产者弘扬工匠精神,掌握更多的独门绝技,成为本行业中的顶尖高手,力求把核心产品做到极致。 我市长期走以高质量制造业为本的道路,“十四五”期间,将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已经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家,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较高的科技含量、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构成了很强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地位,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冲冠”能力的生力军。 培养“夺冠”的土壤。据一位学者考察,近年来,中国商铺在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多国高速发展,在德国却“水土不服”,运营不久便停业关门。原因涉及德国民众的消费标准和消费意识。德国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近乎苛刻,主要吸引其消费欲望的,是以品牌形象为后盾的产品。而这种品牌形象,往往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企业量体裁衣式的客户定位、质量为上、亲近服务所形成的。只要能消费得起,德国人就尽可能购买“隐形冠军”的产品,哪怕要为此付出高于普通产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在德国,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来予以满足。质量不高、品牌不响,再便宜也难找到买主。这样,会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到位的服务、极优的产品质量等,主动适应这片“土壤”,这对德国隐形冠军的形成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当然,改良土壤是艰难的。德国是发达国家,民众收入高,可以满足他们的高消费。我国刚进入全面小康,许多人的钱是一滴汗水摔八瓣挣来的,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追求价廉物美是普遍心态,个别人甚至对仿冒名牌情有独钟。 不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德国《世界报》称,中国产品被认为廉价低质的时代渐成过去,很多中国企业重视质量,力图打造世界顶级标牌。成年累月地注重质量,不断提高知名度、积攒美誉度、培养忠诚度,可以让“中国制造”得到国际市场认可。同时,随着群众收入节节攀升,注重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群体越来越大,消费土壤将会不断改良。假以时日,依靠政府更加周到、精准的服务,上顶着天;依靠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力挺,下立于地;再加上企业孜孜求索,不断自强,就一定能使制造业登顶“世界冠军”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