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丹阳准备耕地。 (陈朝霞 摄) |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朱燕君 周燕 阳春三月,在海曙区洞桥镇蕙江村的一片麦田中,一位年轻女子站在田埂边,在阳光下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对着青青麦苗施肥,不一会儿便满头大汗。 这位女子是30岁的蕙江村大学生樊丹阳,海曙禾茂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掌管着农场承包的880多亩农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樊丹阳从浙江海洋学院生物专业大专毕业后,又自考获得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文凭。她曾做过自闭症儿童感统训练师、社工。成为一名职业农民,连她自己都没想到。 “作为土生土长的蕙江村村民,我从小看着父亲在田间摸爬滚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农二代’。”樊丹阳回忆,2019年3月她生孩子在家休息,年底准备重返工作岗位,正巧家里买了台无人机,在物色操控人选,“当时父亲多次劝说,让我试试看,并以丰厚报酬‘利诱’。” 就这样,2020年年初,樊丹阳参加了无人机操控培训班,考出了驾驶证,后在自家农场上岗了。“其实我胆子挺小的,对机械类的东西望而生畏,但是既然决定尝试,就硬着头皮上了。”樊丹阳说,作为镇里的“种粮大户”,农场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她从零开始学习田间无人机操控整个流程,播种、封草、施肥、杀菌、除虫……每个环节亲自上阵,不断尝试、总结经验,“这是个技术活,必须准确估计飞行范围,只有飞得低、飞得稳,才能避开空中的电线,并将风速、风向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农资精准播撒在目标田间。” 其间,有失败和无奈的经历。“最初为小麦施肥时,由于操作不当,竟引起小麦倒伏。”樊丹阳说,在农场作业时,无人机一飞就是一天,而田间上厕所不便,为此她往往需要忍住口渴,一天不喝水,有次视线太专注于机器,脚下踩空受了伤,只好回家休养。 樊丹阳深知田间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她不断向专家和经验丰富者讨教,还上网找资料,如饥似渴地学习。两年来,樊丹阳从一个农业“门外汉”成为农场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不仅掌握了无人机、拖拉机、插秧机、开沟机、收割机等各种农机的使用,而且对农药、肥料配比等田间管理也了如指掌,“小时候种粮全靠人工,如今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农场的800多亩土地只需两三个人管理,农民也从体力活向脑力活转变了”。 对于自己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开朗的樊丹阳乐在其中。“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在政策上支持,在资金上补贴,而且有了各种新式农机助力,农民在田间工作效率越来越高,这一职业很有奔头。”樊丹阳说,在她的动员下,今年3月她的丈夫也辞了职,准备在广阔的田间大干一场。 “我打算把农场打造成为一个以稻田为主题的集粮食种植、景观营造、游学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樊丹阳介绍,她将在农场沿鄞江堤岸分布的农田旁,种植连片的波斯菊等花卉,营造赏心悦目的田间美景,吸引游客来参观游玩、年轻人来举行稻田婚礼,同时在农场的内河水系中尝试养殖稻田小青龙,还将辟出一小块农田,与教育部门合作,作为学生们的农业实践基地,也可以作为家庭亲子认养种植基地,“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和项目,让农场既卖粮食,又卖风景,提高附加值。”
|